國務院再出“國九條”,股市“發令槍”響起|政經十事
責任編輯:張玥
過去一周,我們為您挑選了如下十件值得關注的政經新聞,包括股市“國九條”出臺;多部委鼓勵設備更新、以舊換新,規模將超萬億元;多地政府向企業發放“算力券”;微短劇須“持證上崗”等。
細究來龍去脈,我們一起看看這些事件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故事與趨勢。
4月12日,《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意見共分為9個部分,涉及上市準入、上市公司監管、退市監管、交易監管等方方面面,是對資本市場建設較為全面的指導文件,因此被稱作“國九條”。
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圍繞新“國九條”,若干配套制度規則也會相繼發布,共同形成“1+N”政策體系。其中,“1”就是意見本身,“N”就是若干配套制度規則。
同日,證監會發布加強退市監管的配套政策文件,并對6項具體制度規則公開征求意見,交易所也就一批自律規則同步征求意見。
解讀:“國九條”之所以備受矚目,因為在歷史上前兩次“國九條”發布后,A股均迎來一波牛市行情(2004年1月和2014年5月),尤其是2014年,市場反應迅速,滬指從當時的2000點附近、一路沖上5000多點,只用了13個月。
3月中旬,證監會集中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等4項政策文件,明確要嚴把擬上市企業申報質量。清科研究中心統計,一季度A股共有30家企業上市,同比、環比分別下降55.9%、38.8%。
A股歷史上,有過9次暫停IPO,最短暫停4個月,最長超過一年。暫停原因或為重大改革讓行(如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或是A股大跌后防止IPO向市場抽水。
4月10日,證監會公布2023年共辦理案件717件,其中重大案件186件。全年作出處罰決定539項,罰沒款金額63.89億元,市場禁入103人次。
一面嚴懲弄虛作假者,一面暫緩IPO、幫助市場恢復流動性,證監會職能轉變如火如荼進行中。
近日,發改委在內的多部委連續下發多份文件,支持全社會、全行業設備更新,以舊換新,用一個舉措同時達成“促進消費、拉動投資、節能降碳、推動產業升級”的效果。
4月11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