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政治騙子:換屆前后是行騙活躍期
中國監察學會常務理事毛昭暉:要想打擊政治騙子,首先需要追溯政治騙子的成因,這和部分地區在干部選拔任用、案件查辦過程中不夠公開透明有關。因此,一定程度的公開透明是有助于打擊政治騙子的,“但這不是根本性的治理手段”。
所謂“根本性的治理手段”,需要發揮更多主體在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希望打擊政治騙子能成為改變干部選任制度的突破口”。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0年7月1日,合肥市民在體驗被中紀委命名廉政教育示范的“六尺巷”場景模型。(人民視覺供圖)
落馬10個月后,中石油原副總經理徐文榮被起訴。2024年4月9日, 最高檢宣布,經指定沈陽市檢察院已向沈陽市中院對徐文榮提起公訴。在此前的通報中,徐文榮被指“為謀求職務晉升結交政治騙子”。
近年來,在落馬官員的通報中,頻頻出現有關“政治騙子”的表述。2023年1月召開的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強調,要嚴厲打擊所謂“有背景”的政治騙子;此后,遼寧、江西、寧夏等多個省份均部署打擊政治騙子相關工作。2024年1月,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打擊政治騙子”再次被提及。
在中國監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看來,目前大部分公開披露的和政治騙子有關的案例,行為發生的時間都在黨的十八大前,“我們的治理和打擊,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定義政治騙子
2017年9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專題片《巡視利劍》中,把自己包裝成“有來頭的神秘人物”被稱為政治騙子,這是政治騙子一詞較早出現在媒體上。
2020年11月底,反腐警示片《圍獵:行賄者說》中再次出現了政治騙子的提法。此后,2021年1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在通報中點明,遼寧省政協原副主席劉國強“盲目聽信政治騙子”。7個月后,山西省原副省長劉新云也被指結交政治騙子。自此,政治騙子一詞開始頻頻出現在落馬官員的通報中。
誰是政治騙子?2022年5月,《學習時報》刊發的一篇文章表示,政治騙子就是打著政治上的幌子,假借政治上的偽裝,通過五花八門的騙子手法、伎倆、話術和套路,攫取政治、經濟利益的人。
曾在湖南省紀委工作多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