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輟影常駐丨劉鈍讀《李約瑟鏡頭下的戰時中國科學》

李約瑟來華時隨身攜帶著一臺在當時中國還屬稀見的相機,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照片,為艱苦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視覺記憶。

責任編輯:劉小磊

李約瑟在中英科學合作館。

1954年《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首卷問世之際,李約瑟在導言中提到撰寫這樣一部著作需要六種資質,其中之一就是親身體驗過中國人的生活,并有機會在中國大地上廣泛旅行,還有一條就是有幸得到不同領域的中國科學家和人文學者的幫助。他本人1943-1946年間的中國經歷,就是這種資質的最好證明,而那段時光正好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后期直到勝利來臨之際。劉曉與莫菲特(John Moffett)合作編撰的《李約瑟鏡頭下的戰時中國科學》,就是這段寶貴經歷的生動再現。

從13世紀開始,就有一些關于中國見聞的文字在西方流傳,最著名的當數《馬可·波羅游記》,不過這份傳奇性文獻更像一部東方地理與風俗的集萃,從中很難理清作者的旅行足跡,以至今日還有人懷疑其真實性。由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根據利瑪竇(Matteo Ricci)日記整理編譯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一定程度上描述了明末社會的面貌,但基本是以“上帝仆人”的視角來看中國,重點在于記述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的艱難歷程。李約瑟的在華記錄則完全不同,他接受過嚴格的自然科學訓練,有著超乎常人的鑒賞品位與廣博的興趣,又具備一位優秀的人類學家或歷史學家那樣記錄和整理資料的本領,其來華檔案中不僅包括詳盡記錄著旅行路線、里程與沿途見聞的日記,還伴以各種文件、報告、學術卡片與其他印刷品,最重要的是他隨身攜帶著一臺在當時中國還屬稀罕的相機,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照片,為艱苦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視覺記憶。

書中提到李約瑟抵華的第二天(1943年2月25日),三位中國科學家就前來領事館拜訪。這三個人是中央研究院化學所的吳學周、西南聯大(清華)的湯佩松和(南開)的楊石先,四人一起用茶時便安排好了此后幾天的行程。安頓好后,李約瑟收到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來信,詢問他來華最初36小時的印象。李約瑟于次日復信道:“提筆時刻,藍天點綴朵朵白云。真奇怪,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對中國魂牽夢繞已久),卻恍然如夢?!闭沁@場“三年之夢”,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