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煉:“文學在任何時代都不會受辱”
楊煉最向往的是詩歌精神的全球化:“當一位美國詩人和一位伊拉克詩人一起朗誦,你會發現:他們的作品多么相像?!?/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又可 袁蕾 實習生 吳達 朱曉佳
阿多尼斯站在麥克風前,用阿拉伯語朗誦他寫于1995年的詩歌《書:昨天、空間、現在》中的章節:
風,自大馬士革和巴格達的方向吹來/沒有花粉,沒有植物/苦澀的果實猶如沙子/趴在時間的樹上/風是空間的血。
3月15日下午,北外的阿拉伯樓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阿多尼斯的首部中文版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作為摯友,旅英詩人楊煉上臺朗誦阿多尼斯的《祖國》、《繼承》和《愛情》。楊煉是專門從英國趕回來陪阿多尼斯訪問中國的。
1980年,阿多尼斯因黎巴嫩國內戰爭逃亡出國。這位對伊斯蘭有著深刻“見解”的人士不為他的同胞所容。阿多尼斯常常語出驚人,他的名氣主要在西方世界傳播,當他回到闊別十多年的祖國時,在貝魯特受到熱烈的歡迎;但他一回來就批評這座城市和他的祖國的落后、文明進程緩慢,結果又引起軒然大波,招致無數臭雞蛋和爛西紅柿。
阿多尼斯在詩中寫道:“他有多重身份,因為他只有一個國度:自由。”
楊煉視阿多尼斯為文學同道,他們在約旦做的對話《詩歌將拯救我們》,可以視為當代漢語詩人和當代阿拉伯詩人的首次思想相遇。楊煉對阿多尼斯說:“我們該寫值得一寫的詩,配得上這動蕩時代的詩。”
楊煉最向往的是詩歌精神的全球化:“當一位美國詩人和一位伊拉克詩人一起朗誦,你會發現:他們的作品多么相像。”
1988年8月8日,楊煉也離開中國,開始在世界漂流。
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德國、英國,哪兒有感覺就去哪兒,四海漫游。算起來他至少在二十多個國家待過。
“在全世界漂流完全不知道在哪兒待著的時候,一個月吃過40公斤土豆,一間房子里有二十多個地方漏雨,三人擠在一間小屋里,新西蘭的夜黑咕隆冬,唱著流行歌‘你從哪里來’,那時完全不知道未來在什么地方。”楊煉說。
楊煉在柏林住的一個地方是詩人顧城住過的,每天用的是同一個信箱、大門、樓梯。“突然想起多年以前,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一切完全回來了,感覺非常非常悲傷、復雜,也實在感慨命運。”楊煉說。
可以說思想和文化交流是楊煉漂流生活中最溫暖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