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國家與天下
如果說真有什么東西極具“中國特色”,不該輕易讓步于“西方主導的普世價值”,那一定就是傳統的漢字了。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朱曉佳
如果說真有什么東西極具“中國特色”,不該輕易讓步于“西方主導的普世價值”,那一定就是傳統的漢字了。
自從今年兩會有人提出分批廢除簡體字,重新推廣繁體字,一個困擾中國人達百年以上的老爭議一下子就又成了大家關心的時髦話題。比起簡繁之爭,更有趣的其實是它背后的思潮轉變;夸張點說,這種思潮的變化甚至與近年“普世價值”對“中國特色”的討論有隱隱呼應的關系,是中國民族意識崛起在另一層面的表現。
今天大家在辯論漢字繁簡之爭時,往往忽略了當年中國政府推動簡體字,除去掃盲等種種便利考慮之外,還有一個更長遠更終級的目標:那就是漢字的拉丁化。早在1951年,毛澤東就曾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這也就是當局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理由了,它不只可以為全國上下的普通話樹立標準,還能讓大家逐漸適應拼音文字,令它終有一日取傳統漢字而代之。也就是說,簡體字只是一個過渡階段,漢字的拉丁化才是現代漢字改革最后的目的地。
晚清以降,從世界語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一直到漢字拉丁化運動,各種廢除傳統漢字的激進方案層出不窮。而且他們的推手雖然政治立場迥異,但卻有志一同,所據的理由也大致相似。例如錢玄同,他認為傳統漢字“和現代世界文化格不相入”,主張“學校從教字起直到研究最高深的學術,都應該采用拼音新字,而研究固有的漢字,則只為看古書之用”。又如瞿秋白,他更嫌白話文運動的結果不徹底,無法做到完全的“文言合一”,于是激烈地說:“要寫真正的白話文,要能夠建立真正的現代中國文,就一定要破除漢字采用羅馬字母。我們可以把一切用漢字寫的中國文叫‘舊中國文’或者漢文,而把羅馬字母寫的中國文叫作‘新中國文’?;蛘吆喼苯凶?lsquo;中國文’”。
為什么包括毛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