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不辦音樂節,請交由市場決定 | 快評
音樂節應回歸其市場屬性。一場音樂節要不要辦、是否成功(未必一定盈利),理應交給市場來判斷,讓消費者來選擇,讓主辦方自行決定。事實上,世界上不乏多樣化、精品化、品牌化的音樂節模式,公益音樂節、免費音樂節也所在多有,重點是讓市場主體自負盈虧、自主決定。如果拿了補貼的音樂節還不能成功的話,那么這樣的政府形象工程倒不如不辦,緩解已顯緊張的各地財政壓力。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多地音樂節延期或者取消”的新聞上了熱搜。根據南方周末相關報道,2024年3月以來,已有近20場音樂節先后宣布延期舉辦或取消,前有諸如被樂迷指為“割韭菜大戶”的星巢秘境音樂節,后有老牌搖滾音樂節的代表迷笛等。(《“不可抗力”“豪華辦節”漩渦之下,音樂節降溫了嗎?》)。其中,“受不可抗力影響”成了一個常見的延期/取消理由,也因此引發了網友“能不能編個別的理由”的群嘲。
通常而言,“不可抗力”指的是自然災害或是突發事件這種不可預見也無法避免的客觀事態。此次以“不可抗力”為由延期或取消的這些音樂節地域跨度非常之大,但畢竟大江南北不可能同時受自然災害或是突發事件影響,統統出現“不可抗力”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因此,音樂節取消的原因還是要從人為因素里找,比如外界推測的“票房銷售不如預期”。
但實際上,音樂節市場的飽和在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