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田野調查,一名社會學者在腫瘤醫院看到了什么?

作為一名關注醫學健康社會學的研究者,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教授涂炯有一個學術夢想——寫一本中國醫院的民族志。

2015年起,涂炯在廣東一所腫瘤醫院開啟了一段長達5年不間斷的田野調查,在此期間,她頻繁出現在掛號大廳、門診、住院病房、醫務科等場所,與醫生、患者和家屬聊天,做訪談。在《癌癥患者的疾痛故事》一書中,她既描述了個體在應對癌癥時的真實體驗與應對困境,也記錄了中國家庭、醫護人員在個體生存遭遇難關時提供的溫厚支持。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教授涂炯。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數據,我國癌癥5年生存率已從2015年的40.5%上升至2022年的43.7%。在涂炯看來,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癥已從絕癥變成了慢性病,患者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與病共存的過程。更多的思考集中在,當癌癥成為一份需要患者全身心去應對的“全職工作”,現代醫療和社會體系如何更好地幫助個體在患癌后更好地活著?

01

疾病告知:是保護還是傷害?

在中國,醫生往往將老人的患病情況告訴給家屬,然后再由家屬決定是否告知患者本人。在涂炯看來,疾病的告知與信息協商的過程,實為家庭內部一次關于保護與傷害的考量。

南方+:您為何會重點關注疾病告知這個議題?

涂炯:我調研的對象是一群食管癌的患者,他們以老年人為主。即使有些家屬同意我和患者聊天,他們也會特意叮囑我,患者本人還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所以盡量不要提及“癌”字。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對信息的需求會逐漸增加,調研時就有隔壁床的患者探著頭,“偷聽”我們對話?;颊呤亲盍私庾约荷眢w狀態的人,當進入了醫院這一封閉場域后,盡管不清楚疾病全貌,看到了病房環境和其他病友的狀態,他們也都猜得七七八八了。

南方+:當“紙包不住火”時,家屬會怎么做?

涂炯:當患者無法被隱瞞時,家屬就會將一些信息告訴他們。但疾病告知這件事,家屬有很大裁量權,如告知多少、什么時候告知,告知惡性還是良性等。告知一點點,還是選擇全盤托出,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

對很多人來說,即使告知病情,是否將治療方案、風險、預期壽命、花費等告知患者依然是需要不斷斟酌的問題。在治療有效果時,家屬往往傾向于多告知一些;治療效果不好時,就會選擇有所保留。比如有些兒女就會說,有一個腫瘤,切掉就好了。

資料圖片。

南方+:醫生在疾病實情告知這件事上,是否因人而異?

涂炯:臨床醫生對告知疾病有豐富經驗,根據社會觀念判斷、家屬期待、治療費用多少等作出相對應的調整。被隱瞞病情的人,往往是被認為“弱勢”的群體,比如老人、小孩。而青年癌癥患者,通常是第一個得知自己病情的人,然后他們再決定是否告知家中老人和小孩等。醫生之所以會這樣做,不僅因為青年人更難被隱瞞,還因為他們是家庭的主心骨,擁有一定經濟能力,需要決定是否繼續接受治療。反之,現在許多老人還要依靠子女承擔治療費用。

南方+:也有人認為,身體是自己的,“痛苦是我在承擔,為何還要對我隱瞞病情?”

涂炯:基于個人主義的權利觀,一些人會認為患者對自己身體有充分的自主權,他們既要知道疾病的全貌,又要能自主選擇治療方案,并承擔不同方案帶來的后果。但我國擁有濃厚的“家文化”,面對生老病死這種大事,事實上家庭有時比患者更有話語權和決定權。

當癌癥襲來時,家屬會先“消化”一次壞消息,再把信息選擇性告知給患者,避免老人直接受到傷害。不過這就存在了矛盾,家屬是否遵循了患者本人的意愿?尤其是當死亡敲門時,如何更好地平衡個人意愿和家庭決策間的沖突?

不少地方也探索了家庭會議的方式,把家庭成員召集在一起,醫生將信息傳遞給家屬,等到了一定階段再邀請患者加入“群聊”。這樣做在保障個人自主權的同時,也兼顧了家庭的訴求。但現實中,由于醫護人員業務繁重,很難有時間精力慢慢來開展這一類工作,建議可讓醫務社工等群體加入其中,充當醫護、家庭和患者之間的溝通橋梁,推動各方愿望實現最大化的平衡。

02

異常感:在生活中選擇“自我隔離”

住院期間,歸家是患者最大的愿望,出院被蒙上一層“回歸正?!钡臑V鏡。但癌癥對一個人的影響,有時更在于對人生進程的破壞,不僅是改變身體狀態,更是改變生活的節律。一些患者即使竭力適應了生活的新常態,實現了自我說服,但生活中某些不經意的瞬間,還在提醒他仍處于異常之中。

南方+:在書中,您說了得癌癥后,患者一定問“為什么是我”,這是為何?

涂炯:疾病歸因是每個人都會去做的事情?;颊呤紫雀杏X到的是對自我價值喪失的恐懼,只有在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時,他們才會感到自我價值的回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找尋生病原因,是患者重新評價自己的人生并找尋自身意義的過程。

有人會歸因于自己,不少人也會歸因于家庭。調研中,一些患者非常強調過去對家庭的付出,這讓他們有理由要求家庭提供更多尊重與支持??赡茉诿鎸χ卮蠹膊』蚴鹿实臅r候,每個人都希望能被家庭給予更多支持,而不是拋棄。

涂炯在田野調查時拍攝的圖片。

南方+:手術是常見的治療手段,部分人在手術后會留下傷痕,有的人會喪失了身體的一部分,與之共存是否變得艱難?

涂炯:當身體的一部分被切割后,患者對自己會產生一種陌生感。這種身體改變也使他們的社會身份產生變化,一方面是打破了家庭原來的秩序,改變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可能會導致他們的自我隔離,乃至“社會性死亡”。

這一點在“造口人”的身上尤為凸顯。他們因切除了排泄系統,需要備著“尿袋”“糞袋”繼續生存。在做完手術的早期,他們的異常感格外強烈,但通過自我說服、生活節律改變等,會逐漸適應生命的新常態,最終習慣“造口袋”的存在,視自己為正常人。不過,一旦他們外出社交時,還是會擔心身上有異味,安檢時還是會被特殊檢查,此時異常感就又會浮現??傊?,對于一個經歷過手術等治療的癌癥患者來說,患病后的人生,就會在“正?!迸c“異?!敝g搖擺不止。

南方+:大家為何會對出院這件事有“濾鏡”?

涂炯:癌癥是一份“全職工作”,應對身體和疾病占據了患者所有的時間和心思。住院期間,歸家是患者最大的愿望,因為回家就意味著回到熟悉的地方,恢復到以前的生活。但其實回家后,患者卻要面臨新的沖擊和斷裂,并未痊愈的身體需要慢慢恢復,從醫療角度來說,他們此時需要更多支持。

除了關注病情,患者還需要時時維護自己的社會關系和形象。為避免歧視,患者往往選擇隱瞞病情,等到無法隱瞞時,他們有的就會選擇在社會中自我隔離,避免病人身份帶來的尷尬。事實上,社會應該建立一個更適宜患者出院后生活的良好社區環境,增進公眾對癌癥認知,逐漸消除對癌癥患者的污名化。

03

“隱形病人”:照護者困境

隨著癌癥治療技術的進步,患者的生存期延長,癌癥越發成為一種慢性病。一旦患病,患者往往要長期與病共存,時長可能持續一生,這一與病共存的過程不僅關系到身體狀況,更是對患者的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和自我認知的考驗。

南方+:現實中有不少人帶癌生存,社會要如何正確對待他們?

涂炯:一直以來,我們把腫瘤當成了異物,所以第一個想到的是切除。但人類正在改變癌癥治療的格局。社會對癌癥的觀念也需要改變,應將癌癥納為慢病管理的范疇來考慮。

我正在做一項關于晚期癌癥患者的研究,這批晚期患者已沒法手術,但通過服用靶向藥實現了長期生存,其中有的已經10多年了。在門診時,許多人剛來到醫院以為治療就會住院,實際上許多癌癥治療不需要住院,一些醫院配置了日間化療中心,患者做完化療就可以回家了,就跟打個點滴一般;有的患者則只需要開藥回家吃、定期復查即可。

對于一些選擇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說,即使他們切除了身體的部分臟器,也不意味著他們就是不正常的。在慢病管理的觀念下,每個人的身體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有的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希望大家不要過度關注別人身上的不一樣,而是選擇接受人的多樣化存在。

資料圖片。

南方+:目前我國醫療體系比較難覆蓋到患者出院的階段,應如何處理?

涂炯:中國人口龐大,患者數量也多,醫院床位緊張。醫院要提升病床周轉率,許多患者不得不在傷口未完全愈合的情況下就出院?;丶液?,家屬往往很難獲得專業的支持,這意味著有一部分患者無法得到良好的延續醫療服務。

在許多醫院,護理人員知道目前的局限性,只能通過建立微信群等形式,進行一些干預,比如遠程教患者家屬注射營養液。其實通過醫療“強基層”,我國的社區醫療力量已經得到了一些提升,不少社區能夠對患者傷口感染等狀況提供基礎護理。但對于一些復雜的護理需求,全科醫務人員暫時還做不到。未來,醫療體系需要更多上級專業人員與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的合作,為癌癥患者提供術后康復服務,包括癥狀控制、護理、營養等,這樣才能讓癌癥患者安心回家。

南方+:在治療疾病的過程,錢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醫保對患者來說有多重要?

涂炯:我國醫保體系正在變得越來越完整,在2003年前,還有許多人沒有醫保,那時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很常見,但現在醫保幾乎實現了全覆蓋,這讓老百姓看病就醫更安心。

但是,在面對癌癥這類重大疾病時,患者家庭負擔仍然是非常沉重的。當癌癥逐漸成為一種慢病,希望社會能更加健全大病救助體系,避免更多人因病返貧,切實減輕他們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資料圖片。

南方+:書中,您談及會持續關注陪護者群體,這出于怎樣的考慮?

涂炯:我一直很關注癌癥照護者群體,稱之為“隱形的病人”。在疾病面前,患者天然就得到了許多來自家屬和醫護人員的關注,但燈光外的照護者往往就被忽略了。在醫院這一封閉環境中,一方面是他們原本的生活和工作被打斷了,另一方面他們還需要承受來自患者的負面情緒,承擔不少經濟和心理壓力。

我們需要關注照護者的照護困境?;颊叩拈L期照護者需要喘息服務,讓他們在漫長的照護中可以有暫時的休息空間。此外,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照護責任是否應由家庭全部承擔、社會能否提供一定的支撐、照顧費用能否納入醫保、年輕人能否獲得照護假等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這涉及許許多多的家庭,希望能逐漸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來應對這些現實問題。

網絡編輯:明非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