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齊邦媛:直到生命最后亦永不過氣 | 人來人往

使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齊邦媛論及自己的比喻,她說:“我為何進入這苦樂參半的世界?……好似在灰蒙蒙的荒地上一團熾熱的火?!?/blockquote>

責任編輯:邢人儼

齊邦媛(左)與金圣華合影于臺北某文學活動上。作者供圖

齊邦媛(左)與金圣華合影于臺北某文學活動。作者供圖

2024年3月28日,踏上旅途飛去臺北,準備觀賞“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慶演出的那天,還來不及看新聞,手機上忽然跳出一則邀約撰寫懷念齊邦媛教授文章的訊息,當下心中一沉,難道這位我一向敬重并視為楷模的前輩,已經撒手塵寰、返回天國了嗎?

在接著的幾日,雖天天沉浸在“牡丹亭”精彩絕倫的表演中,然而心底某處,不斷有些隱隱的觸動,就如聆聽華麗悠揚的樂章時,大提琴低沉凝重的旋律不時回響,使人不由得勾起了深深的懷念和追憶。

不記得怎么開始認識齊邦媛的了,不過,既然大家都是同行,各自在港臺學術圈里努力,總有許多機會可以見面交流的。1994年,香港翻譯學會頒發榮譽會士銜予齊邦媛及我,能夠跟翻譯界前輩同獲殊榮,讓我感到十分榮幸。那一回,林文月特地從臺北來港出席典禮,并且為好友撰寫贊詞,一開始就表明:“齊女士自幼熱愛文學,也充滿了愛國愛鄉的使命感”。接著她又說,其后, 齊邦媛在武漢大學蒙受朱光潛及吳宓等名師的指導,從而養成了極高的文學品位。1947年赴臺,先后在各大學任教,1972年受聘為“國立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從此與翻譯結下了不解之緣,畢生致力于推動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臺灣本土文學)外譯的工作,孜孜不倦,悉心經營,其鍥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感佩!

1995至1996年,我的三本散文集《橋畔閑眺》《打開一扇門》《一道清流》連續由月房子出版社在臺灣出版,為了鄭重其事,出版社邀約我赴臺會見媒體,那三本小書,可說是我涉足創作的發軔之作,沒想到在會議當天,竟然看到齊邦媛教授在百忙之中蒞臨支持,有了她在場,氣氛自然而然會變得融洽而輕松,她對文學的熱情與執著,她做學問的干勁和魄力,永遠只會帶來鼓勵,而不會造成壓力。

1996年, 我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系主任,任內主辦了一次《外文中譯研究與探討》翻譯學術會議,邀請了海內外數十位翻譯名家及出版家與會,其中當然少不了林文月和齊邦媛。齊邦媛那次會議的論文題目是《由翻譯的動機談起》,從梁啟超的百年呼喚開始,娓娓道出翻譯人才培養的問題,字里行間,充滿了熱誠和期盼。文章一起首,就點出翻譯者與創作者的分別,她以過來人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