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買國債,意味著什么?|政經十事

責任編輯:張玥

過去一周,我們為您挑選了如下十件值得關注的政經新聞,包括國債受熱捧、財政部和央行都有動作;村鎮銀行加速退出歷史舞臺;立法工作持續近二十年的能源法進入新的立法階段等。

細究來龍去脈,我們一起看看這些事件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故事與趨勢。

近期投資者積極認購儲蓄國債,部分銀行出現了“一債難求”的情況。財政部國庫司司長李先忠在4月22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4月發行的電子式儲蓄國債,發行首日即售出計劃發行額的99.7%,進度明顯快于近幾年的平均水平。

李先忠表示,“一債難求”核心是需求旺盛、供給相對不足,并表示財政部將研究適當增加發行規模,進一步調降單人購買的限額。

解讀:理財不再剛兌、基金收益低迷,加之近期大額存單暫緩銷售、銀行存款利率降低,投資者急需一個安全的資金去處。今年4月發行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儲蓄國債,分別是期限3年(利率2.38%)和期限5年(利率2.5%)兩種。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部分國有大行的大額存單利率,3年期和5年期的產品利率已然跌到2.3%—2.4%之間,國債的優勢就此凸顯出來。國債通常被視作較為安全的投資產品,但也有產生虧損的可能,比如提前贖回。按照相關規定,購買儲蓄國債半年內贖回沒有利息,還要支付銀行承銷0.1%的手續費,假設在購買國債后半年內贖回,1萬元的投資就會虧損10元。

4月23日,財政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中提到,要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金融改革的協調配合,完善基礎貨幣投放和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央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也提出,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可以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

解讀:這是QE(量化寬松)嗎?顯然并不相同。量化寬松通常發生于低利率或零利率時代,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