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姑婆屋:百年前自梳女的群居空間
在探尋和研究姑婆屋的過程中,藝術家浦瀟月逐漸發掘出了關于自梳女的另一種面貌和認知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廣東肇慶
責任編輯:李屾淼
1992年9月,廣東順德,自梳女在冰玉堂合影
自梳女的傳說
這是一個關于尋找與祛魅的故事。因為好奇一百年前選擇不婚的自梳女因何決定不婚,又是怎么生活的,藝術家浦瀟月開始探訪那些還在世的自梳女,以及自梳女們曾經組團生活過的屋子。
“自梳”,是一種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珠三角地區流行的特殊習俗。到了適婚年齡的女子將頭發盤成髻,表示終身不嫁。女子梳起的儀式相當于舊時婚禮,梳起之后不僅不能再嫁,也要盡量避免和異性接觸。
不嫁的理由紛繁復雜。在一些關于自梳女的報道里,被陳述最多的理由是掙錢養家。自梳女往往是家中長女,為了分擔父母照料弟妹的重任,選擇梳起。也有女性不滿舊時盲婚啞嫁的命運,毅然不婚。學者徐靖捷在她的作品《走近西樵自梳女》中還提到了另外的原因,“女子過了婚配的年齡,如果沒有嫁娶,則會貽誤弟妹的婚期。梳起之后,則沒有阻頭、跨頭的禁忌?!?/p>
歷史長河中,自梳女只是不婚文化的分支之一,它的產生和流行有著偶然性,往前看既有迫于生育壓力集體殺夫的歷史慘劇,也有“不落夫家”(女子在出嫁后的三天歸寧以后,不再返回夫家)的遺俗。在徐靖捷看來,珠江三角洲繅絲業的興起,是自梳女團體擴大的契機,并非緣起。
浦瀟月第一次了解自梳女時還在美國讀書,在一堂叫作烏托邦建筑的課上,她意外發現自梳女群居的姑婆屋,繼而對這一群體產生興趣,“不婚在今天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們在一百年前的封建社會是怎么做到的?”
那時浦瀟月讀國外學者托培理(Marjorie Topley)的著作,其中將自梳女描摹成一群反抗父權的先鋒——這恰巧也是當代媒體和大眾熱衷的獨立女性敘事。當然,同性戀也是關于自梳女的相當流行的一個標簽。
后來苦于沒有一手材料,她暫時擱置了這個計劃。2021年辭職后,她首先去了順德的冰玉堂,接著開始挖掘關于自梳女生命歷程的田野調查。很快,她發現了有別于托培理描述的另一種敘事。
浦瀟月
“那時候很興”
阿轉,杏頭村人,生于1938年,本名梁轉喜。但身邊人很少這么叫她。
“很多老人只知道自己的花名(小名),不知道全名,更不知道怎么寫?!遍_始田野調查后,浦瀟月發現自梳女對自己的名字并不熟悉?!懊种皇谴謇锶朔Q呼她們的符號?!币恍┟稚踔疗鸬檬植萋?,比如梁四——“因為她在家里排名第四?!?/p>
與名字一樣在記憶里變得模糊的還有時間。若是問起自梳女哪一年梳起、二三十歲時的生活,她們大概率答不上來??墒侨绻皢査齻兡骋荒耆毡咀衼頉]來,或是你的侄子有沒有結婚生孩子,她都清楚”。
就像歷史學者賀蕭(Gail Hershatter)在《記憶的性別》中發現的那樣,記憶不是“真相”的儲藏室,而是一個社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