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純外貿企業的漫漫轉型路
內貿的風險和投入都遠遠大于外貿,但往往更賺錢的是外貿。金融危機以來,就看出了區別,今年的東莞,內銷的企業訂單明顯多了,而外銷的生意越來越差。
責任編輯:肖華 鄧瑾
受訪人:東莞尚景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 鄧曉玲
全球金融危機促使更多的外貿企業轉向內銷業務。 圖/CFP
為何工廠都愿做外貿?
相比起來,內貿的風險和投入都遠遠大于外貿,但往往更賺錢的是外貿。
我們這家公司是1986年靠接外貿訂單起家的,但在做的過程中,感到只接外單不是長久之計,因為企業的生存能力由訂單決定,訂單旺季的時候很賺錢,可淡季的時候卻容易陷入危機,所以我們很早就走上了內貿的轉型之路。
但轉型并不是只要勤奮和有事業心就可以,而是非?,F實的事情,需要強大的資金后盾,因為轉型就意味著投入。
與外貿相比,內貿面臨的情況更復雜。
對企業來說,做外貿只需要兩個部門就夠:市場部、財務部;而內貿則至少要有開發、行政、財務、市場、客服等五個部門。廠家對外貿生產的工作流程是,從外商手里拿到訂單,之后就派專門人員跟單,組織生產,按時交貨即可。商品技術設計方面,由外商提供;產品質量方面,根據國際貿易規則,各個國家有商品檢查制度,外商也會組織專門人負責驗貨和審核質量;資金方面,外商會提前打入預付款,其他資金存入指定銀行,換取信用證,只要貨到岸,制造廠家就可以憑信用證兌換資金;保險方面,有專業的保險公司;訂單量方面,國際貿易一般比較大,這也使制造工廠養成了一個最低起訂量的習慣,發貨也習慣大批量的整貨柜的運作。
做外貿比較簡單,而且風險都在外商一邊,配套的服務保險行業也很成熟,利潤也大,所以,大部分工廠都喜歡選擇做外貿。
而內貿上,首先廠家需要有自己的商標和品牌,需要去專利局申請,也需要投入研發搞產品設計,把握市場。之后,廠家需要自己投入成本生產,拿著生產出的產品去市場上推銷,完全靠自己去市場上拼搏,客戶服務以及直營店的店面裝修、廣告等投入也非常巨大;生產出的產品也未必能立刻變現成資本,因為會有市場銷量、違約等很多風險因素,也很少有保險業的支持,也需要廠家專門留出庫存的成本;訂單也是散亂的零售。
另外在國內市場,有很多潛規則,比如進入零售商店面銷售要有進場費,占進貨額的5%左右;有賬期,要求廠家先墊付成本生產交貨,貨到若干天之后付款,有時甚至退貨。風險差不多都集中在制造廠家這邊。這些所有的都化為產品的成本。
相比起來,內貿的風險和投入都遠遠大于外貿,但往往更賺錢的是外貿。
轉型十幾年累計投入1個億
今年的東莞,內銷的企業訂單明顯多了,而外銷的生意越來越差。
1991年,公司推出第一個服裝品牌,當時還是內外貿同時做,把外貿賺的錢補貼到內銷中去。那時,基本沒有同行往內銷轉的,只有我們一家大把大把往市場上撒錢。剛開始都是免費往外推貨,之后,才慢慢有中間商上門拿貨付款。而且中國南北市場的氣溫差異大,有季節差異,所以我們需要很大的勇氣來投入資金,提前生產產品賭市場走向,這種庫存等待的時間是非常煎熬的。剛開始前期的投入就達到幾百萬。
1997年的時候,公司進一步打開了渠道,開始在全國設立辦事處。一個辦事處的成本至少要四五十萬,包括辦公室、倉庫租金、人員促銷成本等。20年下來,網絡逐漸積累下來。
轉型路上,國內市場信用和混亂也讓我們飽受折磨。
轉型初期,由于沒有品牌,都是我們主動出去找別人推自己的產品,往往是合同簽了、貨發過去,可對方就是賴賬,甚至出現很多三角債,某些債務甚至法院的判決都已經下達了,可還是無法執行追討回來。這部分損失累計達到千萬以上。
后來品牌做大了,都是商家來找我們取貨,轉變了被動的地位,客戶慢慢穩定,這才讓風險和損失降下來。
品牌宣傳也是筆巨大的開銷。2000年之后,公司開始找一些明星為品牌代言,加上其他的廣告費用,也投入達到近千萬。同時,也開始注意渠道的升級,把辦事處的模式轉變為了代理商的模式。而從轉型之初到現在,公司為此付出的成本已經達到1億元。
前幾年,一起創業的朋友們都在熱衷做外貿代工,沒有我辛苦,但賺了很多錢,很多人都已經重新興建了更大的廠房,更寬敞氣派的辦公室。
但金融危機以來,就看出了區別,今年的東莞,內銷的企業訂單明顯多了,而外銷的生意越來越差。我們2009年的訂單比去年翻了兩番,而2007年與2008年基本持平。我覺得,金融危機使許多沒有實力的企業倒掉,反倒使我們有實力的凸顯了出來,因此給我們帶來了爆發增長。
2009年,我們公司新增了一個品牌,現總共達到3個品牌。營業額則比之前做外單的時候至少提高了10倍。內外單的利潤率差不多,只不過內單的周轉率快,一件一件走,不像外單按貨柜出?,F在,我們也開始升級通過互聯網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