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之死》熱傳:加拿大免費醫療的背后
免費醫療,看上去占了“便宜”的同時,也交出了很多事情的決定權,甚至是在關鍵時刻生命的決定權。生命的去留,不再是權利的決定,而變成了利益的計算。而且是一些人在計算另外一些人生死存亡的價值,權利人自己很難說是那個真正的決定者。
更進一步的考量是這樣子的:在政府官僚眼里,那些年紀大的,得了終末期癌癥的,沒有治療價值,不能治愈后繼續工作創造財富、給政府帶來稅收,反而消耗政府的巨額醫療費用,給這些人“免費治療”很不合算,那就勸這些人接受安樂死,最為合算;那些年輕且生的病不嚴重者,醫療費用可控,又可以治愈,治愈之后可以繼續工作創造財富,給政府帶來稅收,給這些人“免費治療”是合算的。說到底,最終衡量的是治療的成本與治療后的收益。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一篇《我妻之死》的文章在網絡世界廣為流傳并引起熱議。文章作者是一位在加拿大的華裔移民,記錄了他妻子在加拿大從生病求醫、確診治療到不幸去世的整個過程。整個過程只有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但是在此之前的體檢并沒有發現異樣。文章令人心酸,但背后的原因可能更殘酷。
加拿大醫療的幾個問題
整篇文章既透露著作者的悲傷,也記錄了很多在很多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
其一是漫長的等待,就醫、檢查、出結果,都需要等待。從2023年11月初癌癥篩選有異常,一直到最終確診肺腺癌,整整用了20天時間。
其二是業務能力的不專業,從確診開始用藥,到基因檢測結果出來又過了8天。結果卻被告知,一開始用的靶向藥用錯了,而新的“特效藥”并不是沒有,只是這種藥物在加拿大沒有獲批上市,這點醫生并未告知家屬。
其三是醫生對生命的冷漠,并不是因為醫生對死亡司空見慣的那種冷漠,而是醫生對病人和家屬求生欲望的冷漠,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在“促成死亡的加速”。病人才37歲,有三個孩子,最小的才3歲,她本人和家屬都有強烈的求生意愿,并沒有主動放棄治療的想法。
但是當醫生告訴他們靶向藥猜錯了,又沒有特效藥時,妻子的心理防線崩潰了。所以當醫生建議放棄治療接受臨終關懷的時候,她本人的求生意志被擊碎。即便是家屬在做最后的爭取,她本人還在訓斥丈夫,不要干擾醫生。
問題是,在患者同意但家屬不同意的情況下,雙方作為家庭還沒有做出一致行動意見的時候,醫生就馬上確認了患者放棄治療的意愿,并且立即著手實施了“臨終關懷”,給患者注射過量麻醉劑。實際上也就是,開始進入了安樂死的實施階段,這在加拿大稱為醫療援助死亡。
前后短短一分鐘的動搖,醫生就立馬加大了嗎啡的藥量,實質上加速了患者的死亡。當然,這在加拿大“完全合法”,看起來“尊重”了患者個人的意愿。但從一個常人和常識的角度來判斷,這個決定和實施還是太過草率。
患者彌留之際,尊重患者本人意見的同時,也應該充分尊重患者家屬的意愿,需要尊重他們作為一個家庭的一致決定,而不是在還有分歧的時候就匆忙決定并實施?!坝诜ㄓ袚?,但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而這背后,實際上是有更深層次也更殘酷的原因。
免費醫療的背后
加拿大一直被當作是免費醫療的典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