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情緒勞動”:家庭交流要避免概念碾壓

一份普通的服務業工作,內向者付出巨大心力,生性活潑者覺得,與人打交道是快樂源泉。有些人沒有“情緒勞動”負擔,主動尋覓這類崗位。許多管理者也認為:飽含熱情工作,這本身是應有之義,收入方面也有相應回報。做得來就做,做不來就不做,怎么說是額外付出呢?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幾年,“情緒價值”是很熱門的詞匯,它指向人際交往中獲得的額外愉悅。情緒價值談得較多的場景,是戀愛和婚姻。當一個人說情緒價值,通常是有人積極主動,令對方心情愉悅,這就創造了價值。由此出現了另一個新概念,“情緒勞動”。

某些已婚人士是“情緒勞動”這一概念主要的共鳴者。比如一些妻子認為,除了一般性家務活動,她們安排家庭日常,保持自身情緒穩定,對外輸出活力,鼓勵丈夫,安撫孩子,這些都是情緒勞動。西諺有云“Happy wife, Happy life”,說的就是這回事。

“情緒勞動”存在概念缺陷

首先要指出,“情緒勞動”最早并不指向家庭生活,而是對某一類工作的描述。許多服務崗位(例如空姐、酒店前臺、醫護)要求,員工要以飽滿的情緒、標準的微笑提供服務。時間一長,假笑也累人。這一類工作付出身心勞作,還要輸出情緒能量,這造成外界不知道的工作抑郁。

“情緒勞動”概念興起時,主要就是研究這方面。

早期研究者提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