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總體進度達70%,全國已布局建設77個大科學裝置丨時政周報

出生于1972年的姜瀾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是目前最年輕的副部長級大學校長。

自然資源部發文要求嚴格落實對應去化周期的住宅用地供應機制,遏制部分城市住宅用地供應不合理增長。

文化和旅游部表示,將率先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旅游,并在平潭到臺灣的海上客運直航復航后,恢復福建居民赴臺團隊旅游。

責任編輯:錢煒

2023年5月27日,合肥,航拍國家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人民視覺/圖)

2023年5月27日,合肥,航拍國家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人民視覺/圖)

又一大科學裝置取得新進展。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國家大科學裝置“夸父”主體工程已完成116項關鍵里程碑當中的76項,項目從子系統的實驗室研發測試階段進入關鍵部件的研制和現場集成及調試階段,總體進度已達70%,預計“夸父”將在2025年底建成。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布局建設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中35個已建成運行,部分設施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夸父”的學名為“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2018年12月在安徽合肥開工建設。太陽發光發熱是由于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夸父”的主要使命就是為建設中國下一代“人造太陽”研究關鍵技術,助力探索開發清潔能源。

什么是大科學裝置?

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打過一個比方,大科學裝置相當于是對人類眼睛、耳朵、手觀測能力的延伸。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家需要的科學儀器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大科學裝置能提升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能力,推動基礎前沿研究和綜合交叉探索。

中國首個大科學裝置是建成于1988年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鑒于大科學裝置的重要性,它被稱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指出,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存在總體規模偏小、數量偏少,學科布局系統性、前瞻性不夠,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體制機制亟待健全,工程技術和管理隊伍建設需要加強等問題。該文件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術先進、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

眼下離實現目標還有6年時間。

2024年以來,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取得進展。比如“神農設施”在武漢啟動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國際最大規模、最高通量、最精準的作物表型組鑒定設施,具備每年50萬-100萬株植物的基因型、主要表型特性和相關大數據采集與解析能力,這也是中國農業領域的首個大科學裝置。

南方周末記者注意到,中國科學院是建設和運行大科學裝置的主要力量,但越來越多的高校也參與到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中。

以2013年建成的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為例,這是教育部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