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狩獵的態度,背后是低烈度戰爭文化與封建習慣法
戰國時期一些君主搞出禁苑,殺麋鹿如同殺人之罪,這就是貴畜而賤人,一直遭到原始儒學的批評。理解孔子捕魚、狩獵的態度,就需要回到古老的封建習慣時代,而不是像后人多引用佛老去理解。
責任編輯:陳斌
《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孔子對捕魚、狩獵鳥有自己的理解?!熬V”,據朱熹解釋,是用一種大繩子穿起的大網,能在河流中絕底捕撈,抓光水中的大魚。
古人重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抓魚鱉、用網子有各種規定。如《孟子·梁惠王上》說要“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逸周書·大聚》:“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云夢秦簡也規定,不到夏天,不允許毒殺水中的魚鱉,也不允許布置網罟(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6頁)。
這些都說明,在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的資源已經開始過度消耗,因此出現了這些規定,來搞“可持續發展”??吹竭@,讀者可能會認為,孔子不用大網子撈魚,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當然,孔子自然有反對亂耗資源的觀點。但此處,卻還有另一層意思。
古書、秦簡都規定說,春天不下網,但到了夏天,就可以任意網捕魚鱉了??墒强鬃訁s始終如一地堅持只是釣魚,而不網魚,即使夏天也是如此。這說明,他的這一行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