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才是高質量地陪伴老人?
陪護老人的過程中,我們要高度重視老人的工作史、生活史,陪伴人或陪護者要站在老人的角度跟立場,為了能夠與老人同頻,陪伴人或陪護者有意識去學習、了解或增補過往不同年代的大背景,有了一定的年代知識儲備,才有可能進入或融入到老人當年工作或生活的具體情境,只有你能夠聽懂老人的回憶或傾訴,老人分享起來才有勁,才有進一步分享的意愿,不然,老人只能覺得“雞同鴨講”“話不投機半句多”。
責任編輯:陳斌
五一期間,我攜家人去了孩子大舅家,碰見了四年不曾謀面的大舅子的岳父,依照孩子的輩分,我稱其為“外公”。外公1937年出生,下個月行將滿88歲。孩子們自顧玩他們的“煙卡”游戲,其他大人逛玉器城,外公則拄著拐杖,一個人坐在臨近廁所的位置,他行動不便,也為了如廁方便,我自然做起了外公的專職陪護。于我一個社會學教師的身份,這必須是一次難得的田野機會。
外公祖籍杭州富陽,家里沒有田地,甚至像樣的屋子也沒有,就住在臨時搭建的窩棚里,他上面有四個哥哥,他們不是給地主家放牛,就是打長工,都沒有讀書,唯有年齡最小的外公在讀書。1950年,外公的父親因肺病逝世,他母親一個人拉扯大五個孩子,艱苦程度可想而知。
1955年,也就是外公念初三那年,他被北京來的人招募去了北京氣象學校,當年浙江全省的招生名額有400個,其中省會杭州有200個。很幸運,外公入選了。那個年代,去北京,去首都讀書,必須是無比光榮與神圣的事。
1958年,也就是外公畢業那一年,學校更名為北京氣象學院,外公算是正牌的氣象專業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