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讓自己的孩子親近自然、快樂成長
在目前卷得飛起的教育軍備競賽之下,很多孩子目前看似優秀,是眾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但長遠看,存在較大變數,不少孩子在外人看來很成功,表面忙碌、飽滿,但其實內心空心,空洞、空虛,他們目前的樣子或許外人覺得“垂涎欲滴”,但他們內心深處卻不快樂、不充實。這給我們一種啟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教育都不應該是異化孩子,不應該讓孩子遠離本屬于孩子的本真世界,子女教育的本質一定是讓孩子更快樂、更開心,更健康,更像孩子,而不是相反。
責任編輯:陳斌
阿玉的兒子與我的兒子一般大,周末投奔于同一位英語老師的門下,學習英語語言能力,等待孩子下課的時間,我們會偶爾聊聊孩子教育的問題。
“別人家的孩子”阿旺
阿旺是阿玉的侄子,一直是家長們眼里“別人家的孩子”,是廣州高考前500名的人,大學去了西安交大,研究生去美國念的,去年學成歸來,目前就職于互聯網大廠,工資待遇等也是足夠體面。按理說,阿旺是不折不扣的新時代新青年里的典范與翹楚。
然而,阿玉告訴我,她能夠感受到阿旺的內心不是很快樂,焦慮、不安、不自信也時常伴隨著他。他討厭過于卷,但似乎也沒有辦法逃脫卷。工作之余,他也健身,他也打球,他也游泳,但這些不是他內心真正的興趣,他更多是看到身邊人這樣做,他只是一位單純的follower罷了。
他也會參加所謂的city walk,全副武裝,但更多是看到朋友或同事都有city walk,他才city walk,city walk本身不是他感興趣的點,他本心沒有說太喜歡,更不用說癡迷。換言之,他表面上忙工作,表面上也有各種看似豐富的生活,但他的內心并不踏實,時常覺得空洞,索然無味,他對周邊失去了感知的興趣與意愿。打個比方,持續多日的梅雨天終于結束了,太陽終于出來了,但他會很“無感”,不就是天氣變化嗎?有啥好吃驚或詫異的?他不會開心,更加不會激動。冷天,他說“好冷”,熱天,他說“好熱”,他一直這么說,因為他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空調房里,冷天開暖氣,夏天開冷氣。室外的冷與熱,他不喜歡,因為他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