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天山的日與夜:從哈密到巴里坤
天山在遠方層疊起伏,雪峰籠在淡藍色嵐氣里,幾乎與天相接?!吧交芈忿D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千百年來,那些勇敢的靈魂在此相逢、告別……
責任編輯:楊嘉敏
多年前,我初讀左宗棠收復新疆,一直有個疑問。他率大軍沿河西走廊一路征戰,進駐有新疆“東大門”之稱的哈密后,兵鋒不是直指西邊的吐魯番,而是派軍先往北翻越東天山,由巴里坤繞天山北側狂飆突進,最后從烏魯木齊仰攻吐魯番。
當時心中不解的是,吐魯番與哈密近在咫尺,再往西就是烏魯木齊,且一路無險可守,大軍完全可以長驅直入,而北線則要多走數百公里路程,左公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呢?直到后來到新疆戍邊,實地走過湖湘子弟當年的行軍路線,方理解左公謀略布局。
從外城看巴里坤古城 攝影 張佳
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
天山橫亙在新疆大地上,形成南疆和北疆兩個地理概念。新疆的行政區劃也大都沿天山南北設置,只有哈密是個例外,它是唯一一個行政區劃跨越天山的地區。因此,如果翻越天山,哈密是個不錯的選擇。在目前翻山的三條通道中,歷史最悠久的當屬S249省道,據考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過去十多年間,我曾數次走過這條路線。乘車從哈密市區出發一路向北,城市的樓房逐漸被棉田、哈密瓜地和零星的戈壁灘取代,道路兩旁種植著硬葉榆。再往前,硬葉榆愈發稀疏,終于消失不見,寸草不生的戈壁向天際蔓延。太陽毫無遮蔽地炙烤著大地,東天山出現在遠方,赭褐色山體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偉岸而孤獨。
十五里墩烽燧 攝影 張佳
隨著距離越來越近,天山身軀如巨人般迎面而來。一座土褐色建筑從右側闖入視野,像一個瞭望者孤零零地矗立在戈壁上。到近前察看,原來是一座叫做“十五里墩”的清代烽燧,由砂石雜以木頭、枯草夯筑而成,由于迭經風沙侵蝕,表面風化嚴重,但形制保存完好,能清晰看到夯筑痕跡。哈密地區以干旱著稱,若非如此,這樣的建筑恐怕早已坍塌在風雨中。
站在烽燧下,你會瞬間明白此處的險要性:背靠天山,面向廣袤的綠洲,萬里烽火攜軍情由此入山,再被傳至山的那一側。一百多年前,離鄉遠征的湖湘子弟們是不是在這里點燃烽火,然后翻越天山,開啟收復北疆之戰的呢?
在烽燧東南方向,幾座類似建筑依次排列,隨著距離的增長越來越小,城市的高樓影影綽綽出現在視野盡頭?!昂A遠如點,邊烽互相望”,烽燧的使命早已結束,但它們依舊昂首挺立,就像不服輸的老兵。在日復一日的等待中、在每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它們會不會像我們一樣回憶過往,聊起當年的烽火狼煙、戎機萬里,抑或是慶幸歲月承平、戰火不再。
同行人中有一位頗了解當地戍邊典故,他向我們介紹,哈密地區有51座不同時代的烽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好的地區。其中哈密市有19座,其余的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的巴里坤等地。作為中國內地進疆第一站,哈密不但交通地位重要,更是軍事上的“兵家必爭之地”,從烽燧分布可見一斑。
除了預警敵情、傳遞信息等軍事功能,烽燧還可以為往來使者、商旅提供補給休息,被稱為長城的延伸。起始于大海的長城一路跨越山河,止步在緊鄰哈密的酒泉嘉峪關。但長城到嘉峪關后并沒有完全停止,而是以烽燧、戍堡、驛站等形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