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楓丨一千個哈姆雷特和一千個維吉爾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中式格言,極有可能是朱光潛依照愛默生的話制作出來的,因為兩句話的主要思想、基本句式和語言細節都完全對應。

責任編輯:劉小磊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坊間流傳很廣的一句話,屬于不知不覺就學會重復,卻又不知從何處學得的那類“無主”格言。這句話既然提到哈姆雷特,就有可能來自英文世界。但將此句倒譯成英文,擲入國際搜索引擎,卻發現很多網站將其判為“一句著名的亞洲諺語”,甚至會直接定性為“一句中文格言”。鑒于中文網絡上密布帶著洋味兒的假名言、偽警句(“柏拉圖說:不要曖昧,我必生死相依”),所以有學者認為“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國人炮制出的“山寨版英諺”。

在2022年出版的《名言偵探》一書中,作者楊健先生對這句流行語的來源做了一番追蹤,并檢出了一條重要線索。1957年8月出版的《哲學研究》第4期,刊登了朱光潛(1897-1986)的名作《論美是客觀和主觀的統一》。這是朱光潛對此前若干位學者對他有組織的學術圍攻做出的回應。該文第三部分題為《我現在美學觀點的說明》,談到美有沒有客觀標準、審美差異性等問題。朱光潛提到,審美趣味的差異受到不同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民族和階級,以及文化修養等多方面的影響。在此之后,便說:

就是同一時代,同一民族,并且同一階級的人們對于同一文藝作品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孟列德”,這句話不是沒有事實根據的。不但如此,就是同一個人對于同一文藝作品在不同的時候所體會到的廣度和深度也不能完全一致,如果這個人在學問和思想上是在發展的話。這就是文藝趣味上的差異性。(《哲學研究》1957年第4期第31頁)

這篇論文在1957年初次發表時,朱光潛寫的人名是“哈孟列德”,這是他長期習慣使用的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