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何許人也?《三國演義》的最早版本為何見于明代中后期?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十六世紀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明代的商品經濟快速發展,以手抄本形式流傳了一百大幾十年的《三國》《水滸》,也終于被制作成印刷品了。不久后,《西游記》《金瓶梅》也被創作出來了。

責任編輯:陳斌

講《三國演義》的誕生,不妨做一個中西對比。

美國學者伊恩·P·瓦特的《小說的興起》,是一部研究十八世紀英國小說怎樣興起的著作。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莎士比亞的戲劇,在倫敦上演得如火如荼,大概一百年后,小說才在英國流行起來。

為什么會有這個時間差呢?除了文學內部的規律之外,還可以從經濟的視角考察:

買書貴,看戲比較便宜。

十八世紀,去劇場看戲,票價大約是1便士,也就是一杯啤酒的錢。買一本裝訂好的書,價格是3先令,也就是36便士。而當時大受歡迎的小說、菲爾丁的《湯姆·瓊斯傳》,一套8冊,換言之,買這樣一套流行小說,花的錢夠看二百多場戲。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有錢有閑有閱讀能力的高消費人群,才能產生長篇小說的銷售市場。

還有,英國小說一誕生,就很多是女性題材,像著名的作家理查森,他的作品簡直就是霸道總裁文的鼻祖。為什么會這樣呢?和小說的繁榮同時發生的重大歷史進程,是工業革命。紡紗織布、制作面包啤酒蠟燭和肥皂這些領域,因為開始使用機器生產,勞動生產率突飛猛進。而這些事情,傳統上都是女性要做的家務,所以大量女性被從繁重的家務中解放出來了。

而當時英國人男尊女卑、男外女內的觀念非常強,又不許女人出去工作。女人在家無聊,于是產生了兩個愛好:第一是喜歡讀小說,第二是喜歡寫信。所以這些女人就構成了小說特別重要的讀者群,結果就是促進了英國小說的繁榮,而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照例是很愛寫信的。

伊恩·瓦特的這個研究,不光是解釋了十八世紀英國小說發展的問題。對我們理解明代后期長篇小說的繁榮,也很有啟發性。就是有些事情不能只從文學內部的規律來看,離不開社會經濟的基礎,而且不是大而化之地談“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云云,可以說得比較具體。

羅貫中是誰

回頭還是看三國故事的傳播。

也是戲劇在前小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