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社會創新與科技創新比翼齊飛
互聯網企業在社會創新方面更具優勢。在倡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社會創新對互聯網行業的創新發展意義重大。
責任編輯:孫孝文
獨角獸有了,座頭鯨在哪里?
與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獨角獸企業相對應,呂鵬將開展社會創新、具有利他行為的企業稱作座頭鯨。近年來,呂鵬及其團隊一直致力企業社會創新的研究,尋找座頭鯨即發現中國企業開展社會創新的典型案例。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三十年之際,我們訪談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經濟與科技社會學研究室主任呂鵬,和他交流互聯網行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歷程,以及社會創新的特點和面臨的挑戰。
在呂鵬看來,企業社會創新的項目和案例已經是百家爭鳴,座頭鯨企業雛形初現,與其他類型的企業相比,互聯網企業在社會創新方面更具優勢。在倡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社會創新對互聯網行業的創新發展意義重大。
“生產力的發展一定需要相應的生產關系做支撐;科技進步需要夯實社會基礎。具體到數字技術,一方面,互聯網科技創新需要社會創新來構筑護城河;另一方面,社會創新為互聯網技術的創新應用拓展了更大空間?!?/p>
企業社會責任進入“變革前夜”
南方周末:如何評價互聯網行業這三十年的社會責任整體表現?
呂鵬:?互聯網行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情況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事業發展的一部分。從較長的周期看,這三十年,企業社會責任整體處在發展的上升期,包括國際機構、政府部門、學術界、企業界、媒體等各方對企業社會責任普遍持肯定和倡導的態度,企業公民、企業社會責任、SDG、ESG、企業社會創新等概念和理論也在這一時期被廣泛討論。
短期來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又出現了一些波折,好像走到了“十字路口”,爭議和質疑的聲音增多了。以ESG的發展為例,這兩年ESG概念非常熱,同時爭議也很大,有行動策略甚至意識形態的爭議,投資市場的投資規模也出現了下降。這其實反映出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在表面“繁榮”背后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還需要解決。
這就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面臨約束和不確定性時,傳統的以讓渡企業利潤來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路徑都需要改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需要對外部社會帶來好處,也需要對企業內部的變革發展帶來助力??梢哉f“十字路口”也正是“變革的前夜”。
互聯網行業社會責任的整體發展也遵循這樣的脈絡。當然也有行業特點。從結果看,行業內部的差距在拉大,領先者走得比較超前,觀望者也不少。一些互聯網企業在社會領域進行了大規模投資或做出了重要承諾,是否會促進企業發展,是否會創造社會效益,需要時間檢驗。
南方周末:企業社會創新是不是變革的重要方向?它和企業社會責任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呂鵬:企業社會創新是高配版的企業社會責任,它把企業的社會責任變成了主動的發展戰略,比如,能不能跟業務密切相關?偶發的行為,能不能形成一個生態?短期的價值能不能變成長期的價值?能不能從強調盡責行善的Doing good變成Doing well?
企業社會創新和企業社會責任兩者之間是密切聯系的,兩者的核心理念都強調企業對相關方的負責,都信奉長期主義,都強調可持續發展。兩者的主要不同是,企業社會責任通常是企業以“外掛”或“內嵌”的方式進行,企業社會創新更強調“內生性”,要求把義利并舉的理念融入企業的產品和經營當中,通過在社會領域的投入和社會關系的重建,能夠更好促進企業自身的成長。
為了更好地理解社會創新,我們可以與“技術創新”的概念進行比較。技術創新強調的解決卡脖子問題,不管是造芯片還是改進生產線,都是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為人類拓展發展空間,創造更多增量。
社會創新強調的是盤活存量。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存量市場,比如貧富差距,區域差距,弱勢群體的發展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通過對生產關系的重建來解決,這就是社會創新需要發揮的作用。
如果將技術創新比作“仰望星空”,那么社會創新就是要“回望大地”,盤活社會存量,解決“鬧肚子”的問題。我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就是要抓好這兩個創新,通過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社會創新優化生產關系。
社會創新的效果評估是難題
南方周末:在談論企業社會創新時,常常會談到商業目標和社會目標之間的沖突或平衡問題?應該如何理解?
呂鵬:如果一家企業糾結于所謂的商業目標與社會目標之間的沖突,那么這家企業就還沒有理解現代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現代產業社會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沖突問題,因為企業是完全嵌入在社會發展當中的,如果兩者之間有沖突,那么企業就無法存在或者說不能長久發展??梢哉f兩者之間存在邊界問題,但并不存在沖突。
所以我們要分析清楚,當企業糾結商業目標和社會目標的沖突時到底在糾結什么?
其實第一個是成本問題,就是在社會領域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因為社會問題的改善往往見效慢。第二個是合法性問題,這個社會問題到底應不應該由企業來參與解決,既有硬性的法律約束,又有既定的社會規范的約束,企業需要把握邊界。第三個是收益問題,很多企業真正糾結的是能否從社會創新中獲得回報。前兩個問題對企業來說,相對容易解決。
收益問題,一方面需要企業對社會投入有充分的理解。在社會領域的投入是一種社會關系的互動機制,與市場交換機制不同,它的回報不是即時性的,也不單純是經濟性的,因此需要多角度看待社會投入帶來的回報。另一方面需要企業對社會創新項目有很好的設計,也就是把自身優勢和可能的商業價值考慮進去。
南方周末:這方面有沒有典型的案例?
呂鵬:以大家熟知的騰訊“為村”項目為例。騰訊一開始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選派員工去落后鄉村掛職,然后進行捐贈幫扶。騰訊這樣做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樣做并沒有發揮騰訊的優勢,未來的可持續問題始終存在。
經過幾年的摸索,騰訊立足自己作為互聯網企業的優勢,開發助力鄉村治理的小程序,把村里的人和事連接起來,一下子就激發了鄉村活力,村民說事、村務管理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后來通過與農業農村部合作,推出耕耘者計劃?,F在已經形成全國性的網絡,超過17000個村社加入,使得為村成為鄉村連接信息、連接情感、連接財富的平臺。這個項目成為數字技術助力鄉村治理的典型,騰訊也因此在鄉村振興領域獲得廣泛認可。
南方周末:?除了概念理解和項目設計外,成效評估是不是一個難題?
呂鵬:?社會創新的效果評估的確是一個難題。剛才我們也談了社會交換與市場交換的不同,在社會領域的投入好評估,但它的產出并不是即時的,很多時候也不具體。另外就是因果機制不好判斷。
很多互聯網企業開展助農項目,幫助農產品銷售或是培訓鄉村人才,但企業的幫扶與村莊或農民的致富之間有沒有因果關系,企業的貢獻率到底有多少,這個很難界定,很難做純量化的精準評估。
當然,我覺得目前企業不用特別糾結這個事情,關鍵是要看企業做的事情有沒有走在一個正確的道路上。企業社會創新是一個逐漸清晰的模糊地帶。逐漸清晰是說我們可以不斷改進評估的方法,盡可能反映企業社會創新的成效;模糊地帶是指社會創新客觀上就存在不能完全量化的問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社會創新
南方周末:互聯網企業開展社會創新現在處在什么階段?
呂鵬:我們回顧就會看到,很多互聯網企業的創業都是從解決某個社會痛點開始的,只不過社會問題在持續變化,企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成長,因此,企業需要不斷自問:哪些問題還沒有被解決?現有的解決方案是否還可以優化?社會創新領域往往蘊含著新的市場機會。
互聯網企業開展社會創新進入了“實踐創新”的階段。此前可以說是意識覺醒階段,一些領先企業率先倡導社會創新,像騰訊、阿里、螞蟻集團等,他們在人人公益、女性賦能、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價值的創新項目。
現在更多是需要深入在實踐上的創新,包括關注的領域要更細更深,創新的模式更強調協同。大企業應該發揮帶動作用,引領行業里的更多企業關注社會創新。
下一階段要做的是形成模式和提煉方法論,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可和傳播。這個領域一定是企業實踐先于理論研究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有機會在社會創新領域作出具有國際影響的實踐。
南方周末: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互聯網企業開展社會創新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呂鵬:現在我們提倡發展新質生產力,互聯網科技企業無疑是重要的力量,基于信息和網絡技術的創新將迎來進一步發展。這也正是互聯網企業開展社會創新的機遇所在。
一方面,互聯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需要植入社會創新的理念和原則,以規避技術研發可能存在的倫理問題,也就是說技術創新需要社會創新來保駕護航。另一方面,技術的應用需要考慮容易被忽視的社會場景,比如在養老、鄉村、弱勢群體發展等方面,最大限度助力增進社會福祉,也就是說社會創新可以為技術創新拓展更多應用空間。
突出的挑戰仍然是合規問題。數據安全、用戶隱私、算法公正等這些行業問題會隨著新技術新應用不斷地翻新變種,很多時候不易為外部覺察,需要行業自律,需要企業切實肩負起自己的核心責任,不能顧左右而言他。
南方周末:你對互聯網企業開展社會創新有什么建議?
呂鵬:通過研究,我們概括出企業開展社會創新的六個關鍵點。第一,“老板工程”,就是要得到公司一把手或者高級管理層的大力支持。第二,項目要有明確的社會使命和目標。第三,要有模式創新,通過商業模式的設計和執行,把社會價值融入產品和服務當中。第四,在公司的治理結構上進行完善,形成對企業開展社會創新的制度支撐。除了這四點,還有兩個對外的要點:第五,找到有共同利益訴求的公益伙伴合作,發揮協同增效的作用。第六,規模擴張,就是尋找到實現規?;某晒δJ?,而且在擴張的過程中要防止“使命漂移”。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