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心血管畸形的農村女孩,18年后再次發病
再也沒有比愛更理性的動機了。它使愛與被愛的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容易忍受……愛是讓我們過得更好的唯一出路和希望。
—— 《隱墻》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吉林四平
責任編輯:陳雅峰
劉福成去世后,紅旗村的老屋只剩于金霞(左)和劉帥兩人居住
生下女兒后,于金霞的生活似乎變得更艱難了,原本勉強能夠維持生活的家庭變成負債累累,她多了一個需要操勞照顧的對象,但她從沒后悔過,“生了后啥悔呀?”
“我總感覺我閨女好像還行。我閨女在我跟前,感覺娘倆是個伴?!?/p>
病嬰
再次懷孕后,于金霞猶豫過生還是不生,那年她39歲,算是高齡產婦。她和丈夫劉福成已育有一子,在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年代,他們沒想過要第二個孩子,況且家里困難,也養不起。但萬一是個閨女呢?于金霞想,她沒舍得流產。2005年正月二十三日,她生下了女兒,與兒子劉豐相差17歲。
這個孩子自從出生就格外脆弱,身體瘦小,胳膊腿兒精細,顯得腦袋大大的,總是生病,患上感冒時病情都比別的孩子嚴重。于金霞記得孩子成天哭,“可就是哭她也不得勁兒啊?!币粋€多月大時,鎮上的衛生院檢查發現,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具體是什么病,衛生院給不出答案,夫妻二人開始帶著她四處求醫。
劉福成一家生活在一個名叫“紅旗”的村莊,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孤家子鎮。在于金霞的印象里,家鄉一貫貧窮,“哪有過錢呀!從我記事起,這地方沒有變得比較好的時候?!彼钠绞性诩质〉倪吘?,挨著遼寧,孤家子鎮在四平市的邊緣,鎮上到四平市大約70公里,到長春市大約120公里。為了給女兒看病,幾乎沒出過鎮子的于金霞跟著丈夫東奔西跑。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診斷是孩子患有永存動脈干——少見的致命性心血管畸形,原始動脈干沒有分隔成主動脈和肺動脈,而以共同的動脈干形式跨于兩心室之上,意味著身體各處供氧減少,心臟承受更大的運作壓力。這一疾病死亡率高,手術難度大,即使是長春的醫院也無力接治。直到2005年底,劉福成夫婦帶著孩子找到了沈陽軍區總醫院(現名為“北部戰區總醫院”,下文統稱現名),東北三省心血管外科最好的醫院。
于金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在村里,貧窮是一種凋敝的氣象,人有土地就餓不死,而在醫院,貧窮具象為欠條和欠款通知,病情的緊迫令人無處可逃。多年后回想那時候的情景,于金霞的語氣依然是慌亂的,“誰家有那么多錢?誰能治得起?”
劉福成把家里的8“畝”地(當地習慣用“畝”指代1000平方米)承包給別人,換得8000元。又借遍親戚朋友,湊了6萬多元,在劉福成的一個筆記本上,借款記錄共有53條。
但錢仍然遠遠不夠,“6萬多塊錢幾天的工夫就沒了?!?006年1月11日,北部戰區總醫院時任心臟外科主任朱洪玉為孩子進行了手術,之后孩子被轉入ICU重癥監護室。一名韓姓醫生解釋,雖然手術成功,但肺壓高,無法自主呼吸。在監護室,孩子一天的醫藥費約2000元,而劉福成家種地一年的收入不過三四千元,夫妻倆在監護室門外看著女兒流淚,室內室外都度日如年。
劉福成將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求助上。2006年1月14日,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個中國內地首富的消息,便鼓起勇氣給這位富人寫信。他在信中反復寫道“求您了”,“我聽說沈陽一家電視臺報道了一個患病女孩,在她最困難的時候,一個好人捐款10萬。我多希望也有一個這樣的好心人來救我的孩子啊……”
一個農民給首富寫信,毫無疑問是異想天開的舉動,可是劉福成很認真地期盼回信。信寄出四天后,他發現信息有誤,又寄出一封補正的信,“第一封信留的銀行卡號碼錯了,怕人家給我郵錢收不到,趕緊補寫了第二封?!?/p>
直到2006年1月20日,劉福成一封回信也沒有收到,女兒的名字卻已經被記在醫院通報欠款情況的黑板上,可能就要停藥。劉福成走投無路,又向他看到首富消息的那家報社求助。后來的事情超出他的預想:他們報道了這件事——“農民向富豪求助救女”,這條新聞隨后又被多家媒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