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部制改革:“我們也是玩真的”
責任編輯:鄧科 郭力
起初,計劃將37個部會精簡為22個。但今年3月初,此目標被調整為27個。而現在的方案:“行政院”部會將精簡為29個,而公務人員的裁減總數可能達到7000人。
“新聞局”、“原子能委員會”、“體育委員會”等部會將被整體裁撤,“蒙藏委員會”也將被并入“陸委會”,成為下屬的一個蒙藏處,這等于間接承認蒙藏事務已經屬于大陸事務范疇。
正當經濟危機令馬英九政府深陷泥潭時,臺灣也開始了“大部制”改革。馬英九指示,此項工程要在他第一個任期內基本成型。故此,“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親自領軍,正在照方抓藥。
4月9日,負責此項精簡任務的“研考會”已再次定調。在“行政院”院長劉兆玄看來,改造“行政院”組織,已是“當務之急”。
一份來自“研考會”的最新的文件顯示:“行政院”部會將從現有的37個精簡為29個。這意味著,將裁撤并和掉24%的部門,而公務人員的裁減總數可能達到7000人。“研考會”主委江宜樺說,這次組織再造“我們也是玩真的”。
關于撤裁部會的新聞,在臺灣已時斷時續地討論了20年。只要此間一切順利,臺灣政府的新組織將會在2011年上路。一些臺灣民眾耳熟能詳的“政府”機關,將終結自身的歷史使命,被改造計劃強行刪除出人們的視線。
“新聞局”徹底拆分
在最新的改造計劃中,“新聞局”被拆分得最為徹底。自從臺灣成立了“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之后,“新聞局”的大部分業務就已轉到NCC名下。作為獨立機關的NCC,在法律上,與政府并無上下級關系。因此,此次裁撤“新聞局”,將新聞管制改為新聞管理的意圖明顯。
而“新聞局”的其余職能會被即將設立的“文化部”接走大半,余下的由“外交部”承接。“在未來的‘文化部’中,會有三位副部長,其中一位將分管并入其下的‘新聞局’的業務。”“新聞局”一名要求匿名的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在臺灣的行政機構中,“新聞局”歷史悠久,即使拋開其前身不講,僅“新聞局”三個字就已使用了62年。
不僅如此,“新聞局”首長也常被海內外媒體關注。前不久去職的局長史亞平曾被稱為“馬政府的最美麗閣員”,而現在局長蘇俊賓,則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局長。
國民黨撤入臺灣后,“新聞局”就是全島傳媒的最高主管機構。在“戒嚴”的年代,其動輒審查媒體言論,勒令報社撤換社論。即便到了民主化之后的陳水扁年代,“新聞局”還經常借助諸如輔助、培育媒體,發放置入性行銷廣告等功能,而成為打擊藍色媒體的武器。“這次組織改造中,‘新聞局’的撤銷最無爭議。這一問題早已在朝野中形成了共識。”臺灣資深時評人南方朔對本報記者說。“現在情緒平穩,我們還在等待財務交接、人員分流等詳細計劃。”上述“新聞局”內部人士說。
事實上,自1996年之后,“新聞局”就一直處于裁撤的邊緣,已有多任局長聲稱自己“可能是最后一任”。而臺灣媒體也一直呼吁說,希望蘇俊賓勇敢地推動廢局,留下歷史美譽。
“我心中其實并不執著于哪個局應該存在幾十年。”蘇俊賓說。他將成為臺灣的末代“新聞局”局長。
“米蟲又少了一個”
除了“新聞局”,舊時代的殘留之物“蒙藏委員會”也將被整盤端掉:它會被并入“陸委會”,成為下屬的一個蒙藏處,這等于間接承認蒙藏事務已經屬于大陸事務范疇,不再需要疊床架屋,浪費公共資源。
早已成為冷衙門的“蒙藏委員會”成立于1927年,在當時是中央級的單位。蔣介石入臺后,盡管失掉大半江山,卻仍然維持著大陸時期的龐大編制,這是“蒙藏委員會”能持續到今天的主要原因。
但是,這個幾乎沒任何功能的委員會,僅在2008年的臺灣“中央政府總預算”中,就編列了1.5億元臺幣,其中光是人員薪資、日常行政支出,就占一半以上。
因此,“蒙藏委員會”長期遭到“立法委員”等民意代表的批評,被建議撤裁。“米蟲又少了一個。”臺灣民眾顯然對撤裁這個委員會感到十分開心。
此外,于9日公布的計劃中,“原子能委員會”將并入“國家科學委員會”,“研考會”與“經濟建設委員會”合并組成“國家發展委員會”,體育委員會則回到“教育部”之下,算是重投娘家懷抱。
而“行政院”還著力擴大海洋事務,將“海巡署”升格為“海洋委員會”。“文化建設委員會”合并“新聞局”部分業務升格為“文化部”,“環保署”與“經濟部能源局”等合并成“環境資源部”,“衛生署”合并“內政部社會司”改為“衛生及社會福利部”,“交通部”合并“公共工程委員會”為“交通及建設部”。
簡而言之,此番組織改造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個精簡與高效的政府,賦予體制更大的彈性。在臺灣,雖然沒人將這種撤裁整并改革稱為“大部制”,但卻與大陸已經啟動的“大部制”改革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與以往歷次被高調宣揚的改革不同,這次的撤裁計劃的背景中更添了經濟危機一項。
“經濟危機帶給政府壓力。美國上世紀80年代就是如此,經濟不景氣時,政府的臃腫、浪費會比平日更引人注目,招來不滿。”一位組織改造推動小組的成員對本報記者說,“臺灣必須進行功能性及結構性的雙調整,以免于被世界邊緣化的命運。”
推動小組另一種設計是建立多元的組織結構:“透過不同的組織設計,以尋求社會力量來共同承擔公共服務,建構政府與民間的協力關系。
”阻力與漸進
盡管臺灣各界對改造計劃也有異議,南方朔就堅持認為,新建的“文化部”將新聞、觀光等不同性質的事務堆在一起,會變得龐大而雜亂,是“計劃中的敗筆”,不過,馬英九依然對此保持理想,要通過此番改造讓“臺灣的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十”。
這個“前十”指的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每年為各地區、政府的排名。2008年,臺灣在這個排名中位列13。
但是,所有看到4月9日的新方案的人都會意識到:主事者妥協了。
臺灣的“大部制”改革雖在潮流上順應民心,但在推動中卻又時常受掣肘,阻力重重。凡是改革必會打破各部門間的利益結構,全球同此。在臺灣,撤整部會一樣引發反彈,不服者正在到處游說,陳述著自成一家的必要。
起初,計劃將37個部會精簡為22個。但到了今年三月初,此目標被調整為27個。而現在,最新消息又稱,只撤裁整并掉8個。
馬英九上臺以來,曾一再表達對此次改造的決心。但理想與現實的脫節,卻幾乎是所有改革者的遭遇。
比如,按照“理想”規劃,“僑委會”要并入“外交部”。不過,4月9日的“現實”方案卻將其放棄了。
“僑委會”并入“外交部”的計劃,被享有崇高聲望的海外僑界領袖公開批評。那些身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國民黨支持者反對說,國民黨是靠華僑才得以在臺灣站住腳跟,怎么馬英九一上臺就“忘恩負義”?
甚至在一場僑宴上,向來挺馬英九不遺余力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也輕聲對馬咬耳朵,說:“外界認為您應該三思!”
南方朔是廢掉“僑委會”的支持者之一,他反對僑胞在臺灣做生意、當官時所擁有的那些特權。但他也承認,廢不廢僑的背后更多的是選舉政治的考量。
因此,具體承辦此次改造的“研考會”主委江宜樺說:鑒于僑界仍有諸多疑慮,應以更多時間繼續溝通,在目前共識程度尚未成熟情況下,暫時不予調整。
一場僑務風波就這樣以臺灣當局讓步而告終。沒有解決的問題被暫時懸置起來。
對于這樣的妥協,臺灣媒體不依不饒。“馬政府的成績單無法令人滿意。”有媒體說,“連‘僑委會’并入‘外交部’的規劃,也因無法化解反對力量而急踩剎車,組改成效大打折扣。”
在那些激進的改革者看來:原本“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規定,部會數量的最高上線為22個,這是政府面對反對勢力的最佳擋箭牌。馬政府棄而不同,就是自毀長城,甚至還要修法取消此一機關數額的總量管制條款,“荒謬之極,令人失望透頂”。
面對批評,江宜樺不得不出來解釋。他說,現行基準法充滿非常高的理想性,但在現實中卻有許多窒礙難行之處。若依現行規定,目前規劃的精簡方案根本推不下去。行動者只好選擇了漸進方式慢推改革。
“機構精簡的話題在臺灣說了二十年,民眾都已不覺得新鮮。以前基本是流于形式和口號,這次的效果也還有待觀察。”南方朔抱著姑且觀之的態度。
“我們認為,怎么做比怎么說更加重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