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外人”涌進威尼斯——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精彩看點速覽
策展人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希望給那些“外人”(流亡者、邊緣化群體、移民、性少數群體……)更多的機會,他希望在威尼斯雙年展的舞臺上呈現更多酷兒藝術、原住民藝術和外來藝術,把那些過去被忽視和排除在藝術史主流之外的人納入展覽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意大利威尼斯
責任編輯:楊子
德國國家館內,藝術家耶爾·巴塔納(Yael Bartana)的裝置作品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威尼斯雙年展,無疑是全球范圍內的當代藝術盛事,每屆的主題,也都可視為對時代的一次回應。策展人給出命題,全球藝術家作為考生交出自己的答卷。2024年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題目變得更加尖銳、挑釁、直面沖突。
“Foreigners Everywhere”在中文的官宣稿里被翻譯成“處處都是外人”,但這句英文原文的“所指”和“能指”要復雜得多,它既可以表達原住民視角的“到處都是外來者”,也可以表達外來者視角的“在哪都是異鄉人”。
給出這道命題的是來自巴西的策展人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Adriano Pedrosa),他日常在巴西主持圣保羅藝術博物館的工作,以擅長融合歷史與當代著稱。他毫不諱言,這一主題并非他的原創,而是來自法國的藝術家團體克萊爾·方丹(Claire Fontaine)的一組作品。但這句話也不是克萊爾·方丹的原創,而是2000年之初意大利都靈一個組織的名稱,該組織的宗旨是反對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自2004年以來,克萊爾·方丹一直在制作系列霓虹雕塑,這些霓虹雕塑就是用全世界不同的語言表達出“Foreigners Everywhere”的意思。
在威尼斯雙年展的主場館軍械庫的外部,你可以看到這組霓虹雕塑,并為之震撼,不同顏色、不同語種的“Foreigners Everywhere”懸置在船塢的上方,如同懸浮的彈幕,它們表達的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卻呈現出無法互相溝通的形態。在水中,是這些彈幕的倒影,抖動著,模糊著,仿佛一句句曲解。
對于阿德里亞諾·佩德羅薩來說,“Foreigners Everywhere”正是現在全球眾多危機的一個注腳,但除此之外,他提出這個命題還有著更具體的目的,他希望給那些“外人”(流亡者、邊緣化群體、移民、性少數群體……)更多的機會,他希望在威尼斯雙年展的舞臺上呈現更多酷兒藝術、原住民藝術和外來藝術,尤其是當下被熱議的“全球南方”思潮,把那些過去被忽視和排除在藝術史主流之外的人納入展覽。這些小眾而前衛的藝術家本該更加有名,佩德羅薩說,此舉是一種“還債”。
陳世英個展《超越》展覽現場,慈悲圣母教堂,威尼斯,2024
貝林德《避難之城Ⅲ》
比利時藝術家貝林德·德·布魯伊克(Berlinde De Bruyckere)為圣喬治·馬焦雷修道院專門構思創作的展覽《避難之城Ⅲ》,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期間最震撼、最受口碑褒獎的展覽之一。跟那些內部深色木質、視覺古老暗沉的教堂不同,始建于1559年的圣喬治·馬焦雷修道院用了大量白色和淺色的大理石來做內部羅馬廊柱和地板,恢弘的結構和大量的天窗設計,把威尼斯明媚多變的天光引入室內,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作為16世紀建筑大師安德烈·帕拉蒂奧一生的最高成就,這座大教堂也為后世的藝術家留足了空間,當代藝術品放入其中,毫不違和。
針對這個空間,貝林德做了一系列綜合材料的大型雕塑,步入教堂即可看見一尊人體,頭頸低垂,站立在金屬殘碑的頂端,其身體被織物覆蓋,不辨男女,織毯下露出赤裸的雙足,雙足緊張蜷曲,僅趾尖著地,似無立足之境。因為身處教堂空間,這尊雕像當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從十字架上被卸下的基督,但同樣也會讓人想到戰火中幸存的受難者、流離失所的災民,以及一切被侮辱和戕害的生命,矛頭直指當下。
這樣的受難者雕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