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數不清的“拇指群”“點贊群”,怎么看、怎么辦?
一般而論,關系越親密,或期待有更親密的關系,點贊的順序往往越靠前,點贊的速度也通常更快(或更及時)。通常情況下,這種人也不一定會輕易選擇退群,他也會一定程度忌憚或擔心來自“細心”或“細膩”的群主抑或其他群友的各種猜疑或“胡思亂想”,譬如“之前是500人,現在只有499人”“誰離開了”“他為什么要離開”等。很顯然,他倘若想繼續在這個圈子混,想繼續維系既有的群關系,至少欲脫離圈子的意愿不是那么強烈的話,他大概率不會選擇退群。
責任編輯:陳斌
網絡時代背景下,人們的交流方式從線下(即面對面)走向線上(即網絡平臺),每個人都成為網絡社群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微信群,主要依據不同的社會關系,抑或基于某個(項)共同性目標或行動。
我當然亦不例外。除了一些臨時組建的活動群(徒步群、聚餐群、假期組團出游群等)外,我還有基于工作需求的工作群,包括但不限于單位群(含學院群及系群)、碩士研究生導師群、本科畢業論文指導群、××課程群;基于專業交流需求的學科專業群(12個);基于家校聯動需求的班級群及家長群(5個);基于興趣與愛好需求的籃球群(6個);基于親情與鄉情需求的家人群(4個)、老鄉群(5個),最后是交流互動頻率最高的基于兄弟或鐵哥們情義的兄弟群(3個)。
如實說,我有兩個慣常性做法:其一,我會習慣性將大部分群設置為“消息免打擾”。其二,對于我自己發起或組織的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