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下降,產科何去何從?廣州產科現狀觀察
2024年是龍年,國人的生育意愿有回升,記者從廣州若干醫院產科了解到,今年一季度,產科分娩量較去年同期上升明顯。
在生育率走低的當下,分娩量的變化為產科區域布局、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帶來了哪些挑戰?產科醫生需要轉型嗎?怎么轉?近期,南都記者進行了走訪。
一、生孩子有什么變化?
綜合醫院分娩量下降
1年前生孩子,和6年前生孩子,感受有什么不同?廣州寶媽婷婷有發言權。婷婷的大寶出生于2018年上半年,正趕上“二胎潮”的后期,小寶出生于2023年,正是生育率下降引起廣泛討論的時候。
婷婷的兩胎都建檔、出生在廣州同一家三甲綜合醫院。一胎時,婷婷正好遇到一個喜歡“人工叫號”的產檢醫生,診室門口總是排很長的隊,二胎時,那個診室外“明顯沒幾個人排隊了”;
一胎寶寶出生時,醫院擠不出床位,她睡在產科走廊的臨時床位,待產時,她在待產室里疼得昏天暗地,也感受到得產婦、醫生進進出出,醫護都忙得腳不沾地;二胎出生時,她住進了二人間,一天也聽不到幾次新生兒的哭聲,“感覺空蕩蕩的,不如以前熱鬧了”。
綜合醫院產科確實受到了影響。廣州另一家位于中心城區的三甲醫院產科,2017年時每月分娩量達到400左右,今年以來每月分娩量降至200多。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4年2月10日 錦繡中國年丨我是“龍寶寶”(3)# 這是2月10日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人民醫院產科拍攝的一名剛出生的“龍寶寶”。 新華社發(薛瑩瑩 攝)
更多產婦涌入??漆t院
婦幼??漆t院的情形不同。作為廣州最大的婦幼??漆t院,廣州市婦兒中心的分娩量在2017年達到最高,之后經歷下降,用產科主任方大俊的話說“下降得不算快,因為醫院產科一直是‘飽和’狀態,同時,過去一些在家附近產檢、分娩的產婦,現在來了我們醫院”,方大俊認為,這與醫院本身的品牌“虹吸”效應有關。
“今年有個好苗頭,一季度的分娩量比過去增加了”,方大俊介紹,該院承擔了廣州市約18%左右的分娩量,今年進入龍年,一季度的分娩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8%左右 ,目前每月平均分娩量在2500例左右(三個院區總和)。
廣醫三院是一家有產科危重癥救治特長的綜合醫院,約兩成的產婦由外院轉來。該院產科副主任賀芳介紹,醫院分娩量在前幾年的確經歷了下降,但降幅不大。
今年前幾個月,廣醫三院的分娩量也在回升,“一季度,荔灣院區的分娩量上升了19%,加上去年新開的黃埔院區的話,上個月的分娩量在1000左右,破了醫院紀錄,也是廣州綜合醫院中最多的的一家”。
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產科部主任方大俊。
二、產科萎縮了嗎?
有基層醫院關停產科
2023年,廣州市番禺區新造醫院4月3日公告介紹,由于工作安排原因,新造醫院暫停產科住院分娩和高妊娠風險產檢,僅保留妊娠風險等級為綠色的門診產檢項目(即無高危因素、無合并內外科疾病等),檢查項目中產科超聲、地中海貧血檢查、唐氏篩查等項目均不開展。
2024年1月,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發布公告,2023年12月30日起,醫院不再開展產科業務,如需就診,可前往白云區婦幼保健醫院,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等周邊醫院。
南都記者查詢到,番禺區新造醫院是新造鎮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當地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而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是一家非政府辦的三級醫院,目前主打腫瘤診療相關。
婦產科床位總數下降
從總量上看,廣州醫院的產科總體規模有什么變化?南都記者查詢了近幾年的廣州市衛生健康統計年鑒,廣州市醫療衛生機構分科床位數及構成數據顯示,婦產科實有床位數量在2019年達到最高峰,之后逐年下降,婦產科床位在醫療機構中的占比也由2020年之前的9%以上降至2022年的7.74%。
數據來源:廣州市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三、產科需要“救”嗎?
分娩量下降考驗產科規劃布局、人才培養體系
“與高峰期相比,現在產科的分娩量是有所下降,趁此機會各大醫院可以進行學科內部調整,其實每個??齐S著疾病譜的變化都需要不斷進行內部結構調整,幾年前分娩量大的時候醫護人員人力不足,各方面主要是應對‘量’的問題,現在可以有更多精力關注‘質’的提升,在保障母嬰安全、減少出生缺陷,包括產前、產后的精細化人性化服務,質量都是可以提升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婦產科學科帶頭人李小毛說。
他認為,醫學中每個??齐S著疾病譜的變化都在發生改變、不斷進行內部調整,產科目前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大環境,遇到了業務量的下降,總體上,這是在考驗衛生行政管理者對于產科的結構規劃和布局。
“一個醫院,如果分娩量過少,產科醫生的技術進步可能會受限”,賀芳認為,生育形勢的變化為產科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挑戰,因為產科醫生的經驗積累靠的是“手上干活”和“見過”,需要在實踐中學習和進步。
方大俊也認為,在生育率降低的背景下,產科人才的培養會受到一定挑戰,“產科、兒科在目前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中,都是相對弱勢的,學這個的人少,我們招聘高學歷的產科醫生時,很難招到,或者是從別的相關學科‘撿漏’,要花大量精力來培養,再加上生育率下降,情況不是太樂觀”。
“分娩量太少的產科,其實醫療風險是很大的”,李小毛也認為,對于產科醫生來說,如果分娩量長期不高、醫護人員缺乏足夠訓練,遇到孕產婦出現突發狀況時經驗不足,應對水平就有限,會引發更大的醫療風險。
從經濟效益上,李小毛表示,一家醫院的產科每月分娩量如果太少,會難以維持科室的運行成本,“因為產科需要足夠的人力來維持日常工作,不管是有沒有人來生孩子,每天24小時都要安排相應的人手值夜班、看急診”。
因此,李小毛認為,不管是從產科質量與醫療風險,還是經濟效益上講,分娩量太少的產科,在城區適當地關掉一些也未必是壞事。當然,在人口稀少、面積廣闊的農村地區,要考慮到方便孕產婦就診而合理布局產科醫院。
中山三院婦產科學科帶頭人李小毛。
四、產科需要轉型嗎?怎么轉?
更多科普教育、人文關懷
“現在的產科,不只是幫你把孩子生出來,生之前、生之后,生的過程中,需要給予孕產婦更多的服務和關愛”,李小毛表示,在改善服務質量、增加人文關懷方面,產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其實,我們的重點一直是圍繞母嬰安康做事,只是以前太忙,主要保證母嬰安全,現在的話,床位沒那么緊了,病人會舒服一點,醫生也有更多精力進行科普宣教、人文關懷”,賀芳說,她們現在時不時會組織孕婦們提前參觀一下產房,做一些孕產期知識的科普直播。
雖然移動互聯網帶來了資訊的爆炸式增長,但賀芳和同事們仍然不時遇到沒有任何產檢信息、直接來急診生孩子的產婦,或者已經水腫很嚴重卻對自己情況毫無察覺的年輕孕婦,或者是諱疾忌醫、擅自停藥的孕婦,“醫療可以幫到你一部分,但你自己的意識也非常重要,我們需要跟病人講很多科普知識”。
廣醫三院產科副主任賀芳。
改進服務、塑造品牌
方大俊表示,不管產科分娩量有什么變化,產科的工作重心永遠是以醫療質量為第一位,以保障病人的安全為中心,在此基礎上,在服務流程、品牌認知等方面進行改善。
“比如辦生育保險的定點,以前是只能在工作日來辦,現在周末也開通了辦理時段,方便了一些上班族;在周末門診、夜診,我們都加大了人力來出診,改善大家的就診體驗”。
對于醫生個人,科室也鼓勵醫生提升臨床技術和服務態度,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就像我們科室的‘網紅’醫生張廣蘭主任,她除了醫療水平很高,還能做到每天都笑嘻嘻的;我自己看診時,做不到數量上最多,但我一定會在病人走之前問她‘你還有什么問題沒有?’我要確認了你確實沒有問題了才能出去”。
廣州市婦兒中心珠江新城院區產房護士長顏鳳。
開發更多助產、舒緩技術
廣州市婦兒中心珠江新城院區產房護士長顏鳳介紹,該院在2012年就設立了助產士門診,幫助孕產婦做好產前準備。除了大家熟知的分娩鎮痛(該院分娩鎮痛有麻醉醫生24小時駐守,身體條件允許、有需求的產婦基本可以全覆蓋),助產士們還有很多非藥物的鎮痛方法,比如呼吸法、分娩球、生育舞蹈、穴位按摩等,可以幫助孕媽減少對分娩疼痛的恐懼,還有一些提前設立的分娩技能課程,幫助女性提前了解分娩過程、
目前,女性對于分娩損傷的認識逐漸增多,為了幫助女性提前預防嚴重的分娩損傷,助產士們還提供了會陰按摩技術,從孕35周開始為身體條件合適的的孕媽媽進行按摩,“從數據看,它可以減少16%的會陰側切,減少9%的會陰縫合,減輕產后3個月會陰疼痛”。
對于顏鳳來說,目前助產士的缺口還很大,使用導樂服務的孕媽媽幾年間已經增加了一倍,目前,幾乎每4個順產產婦中就有一名要求使用導樂服務,“對于我們醫院來說,這個量還是很大的,很多孕媽媽來到助產士門診就是要預約導樂服務”。
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顏鳳介紹,她們即將開展一種水療服務,在孕媽媽待產時提供淋浴、沖澡服務,這種辦法一方面保持清潔干燥,一方面幫助身體散熱、減痛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番禺院區的家庭式一體化產房。
事實上,在硬件條件允許的情況,設置家庭化產房、一體化產房,為有需要的產婦提供更為個性化、高質量的服務,也是產科轉型的一個方向。據了解,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在天河院區、番禺院區都開設了多間一體化產房(LDRP家庭病房),廣州市婦兒中心在增城院區也設置了一體化產房服務。一體化產房大部分為單間,產婦從入院待產、分娩到產后出院,都可在一體化產房內完成,不需要輾轉不同樓層、病房。
網絡編輯: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