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楓 | 荷馬之前的海倫

對于不熟悉古代考古的讀者來說,休斯就像一位魔術師,不斷從口袋中變出閃閃發光、活蹦亂跳的考古證據來,足以晃瞎觀眾的眼睛。只不過,這些五彩斑斕的考古材料,往往不夠合身,不能貼合在海倫身上。

責任編輯:劉小磊

意大利畫家圭多·雷尼的油畫《劫持海倫》。

海倫是西方最美麗的女性,這一點不接受任何質疑。曾有好事者提出,“海倫”可當作測算美貌的計量單位。他們的(偽)科學依據來自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英國戲劇家馬洛。馬洛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劇》中對海倫有兩行著名描寫,“就是這張臉龐讓千帆齊發?/ 讓伊利昂高聳入云的塔樓焚毀?”(Was this the face that launched a thousand ships / And burned the topless towers of Illium?),指的是海倫被誘拐(或者私奔)一事讓希臘男士們傾巢出動,圍攻特洛伊城。2004年版的好萊塢大片《特洛伊》中,阿伽門農一定提前讀到了馬洛悲劇的古希臘文譯本,所以他才會豪情萬丈地命令整整1000只戰船(不多也不少)齊刷刷地出海。既然海倫絕世的美貌足以驅動千艘艋艟巨艦,那么“1海倫”之“含美量”便可以量化為1000只戰船。反過來說,一艘船的顏值也就等于“1毫海倫”(millihelen)。這個提議當然是個玩笑,但所有玩笑都是冒犯。連文科生都忍不住要問:憑什么焦耳用來測熱量、帕斯卡用來測壓力、瓦特用來測功率、伏特用來測電壓,到了海倫這兒,就只剩下測(女性的)美貌了?

玩笑歸玩笑,傳說中海倫那種女神一般、非人類、令人發指的美,是西方文學的永恒執念。無論她是自愿還是被劫持,海倫離開歐羅巴、進入亞細亞,被一致認定為特洛伊戰爭的根源。在特洛伊城墻下,無數英雄隕命,眾人所爭奪的據說就是這位美色讓人無法抵御的宙斯之女。在后世的想象中,海倫如同一枚核彈,摧毀了一個時代。但奇怪的是,浩劫之后,海倫作為“禍源”,居然全身而退,毫發無傷地回到平庸的斯巴達丈夫身邊。沒有調查團去追究她的刑事或道德責任,她好像具有天然的豁免權。

研究海倫在西方文學和文化中的形象,有不少專著。最通常的做法,就是以具體文學文本為經,以歷史時代為緯,通過分析不同時代各式文本對海倫的呈現和議論,勾勒海倫形象的演變。比如,一般都會從《伊利亞特》(大約成書于公元前8世紀)開始,繼之以《奧德賽》,再往后就是古希臘抒情詩人(比如薩福)以及公元前5世紀的悲劇作家。如果想繼續追蹤海倫在后世文學中的蹤跡,那么可以一路寫下去,從《埃涅阿斯記》到《神曲》,從莎士比亞到歌德的《浮士德》,最終可以抵達好萊塢片場里具有“條頓之美”、金發藍眼的超模海倫。

這種常規做法有一個基本預設:并不存在真實的海倫,她只是文學形象、虛構人物。因此,每一部經典文本都塑造了一個不同的海倫。2013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古典學教授盧比·布朗戴爾(Ruby Blon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