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戶外音樂節變遷史
摩登天空主理人沈黎暉曾在采訪中說,中國音樂節不是嬉皮一代的產物,而有點像享樂一代的產物。
“2018年以前音樂節更多地會去挖掘一些有意思的、好玩的樂隊,但現在可能大家都請當紅的、有流量的為主,忽略了這些?!?br />
“音樂節對我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烏托邦和結界,看live回來會有身體和精神的后遺癥,但沒有live和在其中的朋友,生活會更痛苦,更孤獨?!?/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慕琰
2018年4月29日,蘇州,崔健壓軸迷笛音樂節主舞臺。(視覺中國 圖)
2000年4月的最后一天,北京香山腳下,一場完全免費、即興而起的“音樂節”正孕育而出。這場音樂節由迷笛學校舉辦,本意是學生的匯報演出,舉辦地就在學校的禮堂內。
初夏燥熱,校園里蒸騰著青草與荷爾蒙的氣息,冰涼的免費啤酒安撫著躁動的心,24臺音響匯聚成巨大音浪。
當時的舉辦地迷笛音樂學校禮堂的外面就是工地,熱鬧的音樂吸引了民工師傅,他們光著膀子,搭起梯子趴在墻頭聽?!拔艺f進來吧哥們,然后他們全部進來了?!?迷笛音樂節創始人張帆曾在采訪中回憶,“音樂就是這樣,自由,沒有等級,沒有富貴貧窮,是最直接最樸實的事情?!?/p>
在歡呼與喧嚷聲中,臺上33支樂隊近乎瘋狂地表演,臺下閃過亢奮的臉和舞動的肢體。多年后有人回憶,那兩日時光簡直如同烏托邦。
千禧年伊始,中國戶外音樂節拉開了序幕,至今已經走過二十余年歷史。到2023年,據統計,全年實際落地的音樂節數量多達560場,相當于全國平均每天都有1.5場音樂節正在上演。
“音樂節其實是一個文化節日,或者說大家比較有期待的一個游玩的概念?!弊鳛槎鄠€音樂節的主理人,馬武觀察到,2018年以前的音樂節更加多元化,“好玩一些”。近年隨著音樂節數量井噴,“導致供大于求,慢慢地市場弊端就會出來”。
搖滾復出,盈利百萬
追溯中國音樂節的歷史,1999年7月,在北京日壇公園舉辦的首屆“喜力節拍99夏季音樂節”,算得上是中國內地第一個由國人主辦的戶外音樂節。
2000年迷笛音樂節的出現,則開啟了21世紀初中國戶外音樂節從沉寂到喧騰的序幕。首屆過后,連續三年,迷笛音樂節繼續在校園里舉辦,影響力逐漸擴大,并且在2004年時來到北京國際雕塑公園,舉辦了首次校外演出。這也是迷笛音樂節第一次公開出售門票,票價10元。
與迷笛音樂節同時期的,還有誕生于2002年、由"搖滾教父"崔健牽頭的麗江雪山音樂節。在海拔三千米的風雨之中,幾千名樂迷前來觀演。流行歌手與搖滾歌手同臺獻技,一位納西族老藝人清唱了音樂節主題曲,歌聲與靜默的雪山和空曠的四周融為一體。當時正是崔健倡導的“真唱運動”如火如荼之時,在音樂節舞臺上,他宣稱嗓子是人類的第一件樂器,并指責當時的春晚和《同一首歌》節目是假唱的代表。
崔健憧憬中國有一天能辦一個音樂節,有上百萬人參加。和早期的不少音樂節操盤手相似,他也有一個“伍德斯托克情結”。
1969年,正是嬉皮當道、“搖滾有理”的年代,美國伍德斯托克舉辦了為期四天的音樂節,40萬樂迷體驗了狂熱的音樂生活。李安導演的電影《制造伍德斯托克》也曾記錄這一人類歷史的奇觀。
李安導演的電影《制造伍德斯托克》劇照。(資料圖)
中國的搖滾青年大多滯后地經受過伍德斯托克錄像帶的精神洗禮,他們向往著那種象征愛與自由的烏托邦,但不敢相信那一切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