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的N個版本:為何劉備做大哥?《三國演義》拔高了什么?
從對桃園結義的寫法,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三國演義》的定位在哪里:比起正史,它虛構的空間要大一些;比起民間三國故事,它沒有那么任性,更主要的是它不會赤裸裸地表現游民階層的欲望。它的道德責任感,甚至比正史要更強,這是一部充滿了道德激情的書。
責任編輯:陳斌
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這事,《三國志》沒有記載。
《三國志》里,劉備去世的年份清楚,公元223年,又說那年劉備63歲。古人說年紀,都是虛歲,所以可以推算劉備出生在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關羽、張飛的年紀,《三國志》都沒有提。
《關羽傳》強調劉備和關羽、張飛感情好,說三個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曹魏方面的劉曄,強調劉備和關羽感情好,則說“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名分上講是君臣,但感情上講,就和爸爸和兒子一樣,從這話看,劉備比關羽年紀大不少。有人說,關羽比劉備還要大一歲,依據是清朝康熙年間在關羽老家出土“墓碑記”,那不知道什么時候的人寫的,顯然是不具備任何史料價值的東西。
歷史上雖然沒有桃園結義的事,但這個傳說,很早就傳得很熱鬧。這說明,聽三國的人,非常需要一個這樣的故事。
《三國演義》誕生之前,三國故事流傳,特別重要的兩個形式:一個是說書先生,說給人聽;一個是戲曲舞臺上,表演給人看。不管是說書還是戲劇,服務的對象,主要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平民,故事怎么講,要符合他們的需要。
桃園結義故事,過去有非常多的版本,可以發現,不同的版本,在迎合這些受眾不同的需要。
模擬的兄弟關系
首先,為什么要講結義故事?
所謂結義,就是本來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結合成一種模擬的兄弟關系。
我們知道,人如果生活在一個大家族里,親兄弟、堂兄弟、族兄弟,本來就夠多了,這種模擬的兄弟關系,就不是特別重要。
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平民,就不一樣了。要知道,城市平民最主要的來源是什么?農村多余人口。
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就涌入城市了,就成了城市里的游民。這些城市平民,實際上是脫離了原來的宗族關系的人。為了避免孤立無援,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特別需要抱團,甭管咱們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