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白天鵝、全球的旅行者,連接世界的信用卡

1979年秋季廣交會期間,外商人來人往。當廖劍雄第一次從他們手里見到“信用卡”時,他感到了一陣新奇。那是一張小小的塑料卡片,外商想憑它直接買走東西。廖劍雄時任廣州友誼商店的總經理,這是他增長見識的時刻。

那時的世界正在一點一點打開,“外商”“外賓”逐漸成為流行語,國際友人相繼踏上中國的土地。在當時,人民幣最大面額只有10元,俗稱“大團結”,但對于前來參會的外商而言,兌換一大沓“大團結”十分不便,跨國旅行經常使用的運通旅行支票也尚不能在國內使用。

“信用卡”這一新物種就是此時在中國金融舞臺上亮相的。

為了方便廣交會的交易,中國銀行與香港東亞銀行簽署了代理“東美信用卡取現協議”。它是一個權宜之計、一種平替的辦法,可以讓境外的信用卡“暫時”地在境內取現消費。這十分圓融,當然也有點“笨拙”,但時代就是這樣一點點發展起來的。

幾乎同一時間,廣州的另一隅,由霍英東參與投資的白天鵝賓館也開始啟動建設。在為期四年的多番努力下,1983年,白天鵝賓館正式開業,這是中國第一家外商投資的五星級賓館。試營業期間時任省委書記任仲夷親臨道賀,開業當天,萬人空巷。

有無數個理由讓我們記住白天鵝賓館的歷史意義。例如它是第一家“四門大開”對普通人開放的高級酒店,第一家按照國際星級酒店進行管理,并提供標準化服務的酒店,當時的香港媒體稱其為“廣州改革開放的第一扇窗”。而一個值得額外注意的細節是,它也是第一家支持使用境外信用卡結賬及接受八種外匯付款方式的酒店。

不同于四年前,此時的信用卡在境內已經從取現功能擴展至“刷卡”支付了。每一個在白天鵝賓館下榻的外賓,都可以憑信用卡直接進行消費。

人們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在前臺大堂,服務員在一臺書本大小的桌面機具上,手動軋過一張小卡片?!斑恰钡匾宦?,卡片上凸起的卡號、客戶姓名等信息就會被“拓印”在四聯單據上,客戶的消費也隨之被記錄。根據發卡行提供的《止付名單》核查一番,只要不在名冊上,服務員即可在授權范圍內為客戶完成該筆交易。

外賓可以使用信用卡進行消費。(視覺中國/圖)

要知道,當時Windows還要在兩年之后才誕生它的1.0版本,“移動互聯”更是聞所未聞的未來。一切都值得等待,信用卡開始“連接”這個初開的世界。

如人們所愿,很快地,這種國際星級酒店通行的結算方式就成為了國內五星級酒店們的標桿。幾年之內,中國大酒店、花園酒店等知名酒店陸續開業,都引入了“信用卡”這一結算方式。中國的開放給了外商非常大的信心。此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商進入中國,“信用卡”的時代意義也日漸凸顯。

當鏡頭拉回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世界正在高密度與中國互聯:中國的免簽“朋友圈”已經覆蓋到157個國家,并持續向全世界釋放出強大的“磁吸力”。僅在2024年開頭的這幾個月里,跨國公司全球負責人就開始了他們的密集訪華。例如蘋果公司的庫克、美國通用的瑪麗·博拉相繼來訪;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現身上海;特斯拉CEO馬斯克閃電赴京……各行各業都在加速布局,目光重新鎖定這一班開向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列車。

和40年前相比,如今的信用卡收付款也早已不是稀罕物,那些曾被換匯手續支配的歲月也在記憶中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像空氣一樣存在的便捷支付體驗。而就在這個5月,國際卡組織萬事達卡攜手信用卡行業領軍企業招商銀行信用卡,為國人帶來了它在國內的首張“一芯雙應用”信用卡,助力人們更順暢地通行世界。

時代在穿梭中更迭,對外開放一直是推動發展的關鍵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值得品味:信用卡到底為現代社會帶來了什么樣的意義?叩問歷史,我們可以尋得一絲答案。

從“連進來”到“走出去”,去看看廣闊的世界

其實在40年前,無論是廣交會上的驚鴻一瞥還是白天鵝酒店里引發的獵奇,都還不足以迅速點燃信用卡的發展態勢。一如恩格斯那句:“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作為時代的產物,信用卡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浪潮一起涌動著,只有當人們一次次需要它時,才會迎來它的嬗變。

改革開放初期,招外商、引外資成為一種潮流。緊接著,“走出去”也開始成為當時生活的一種新氣象。

1978年6月23日 ,鄧小平在聽取清華大學的工作匯報時指出,擴容留學生數量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中國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耙汕С扇f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p>

半年后的12月26日,52名中青年學者從近一萬五千個候選者中脫穎而出。在首都機場,他們身穿黑大衣、腳蹬黑皮鞋、拎著黑色手提包登機赴美,開啟了改革開放年代的中國留學史。

當時中國的外匯奇缺,五十多號人一共也就只有50美元現金,被領隊揣在兜里。雖不富裕,但他們充滿著對未來的信心,懷揣著熱情與智慧,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走去。

當歷史撥動著它的時針,“走出去”的就不再只是那些為國留學的書生們。在一切皆有可能的1990年代,無數雄心勃勃的人也都開始琢磨起走出國門: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進軍好萊塢。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個中國人面前。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總不會忘記那句有名的片頭旁白:“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地獄?!?/p>

在片中,由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歷盡了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他最終成為了一名商人,成為了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在王啟明身上,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焦慮與迷茫,以及一名“斜杠中年”的不斷突破與自我賦能。

無數雄心勃勃的人開始走出國門。(視覺中國/圖)

臨近千禧年,再驚世界殊。更多的中國人帶著時代特有的激情登上世界的舞臺。舞臺上,他們是留學的青年、行走世界每一個角落的商人,或者干脆就是出國的旅行者?;厥锥昵?,那是一個掘金的年代、一個見世面的年代,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從此擁有了選擇“活法”的可能。

如果把信用卡放在聚光燈下,只觀察它自身的嬗變,可能還不足以捕捉到其發展的全貌。而當把它放置回時代的背景,它的成長邏輯才會一目了然。

那個年代,國人“行走世界”的支付手段乏善可陳,對信用卡的需求仿佛就是一種沉默的吶喊。1995年底,國內第一張磁條式借記卡發行之前,中國人的儲蓄方式都是“存折”,絕大部分國人的出國盤纏一般只有外幣現金。

余下則不足為怪了,帶著大量外幣現金漂泊海外的中國人,成了小偷最喜歡的目標。權宜辦法不是沒有,就是用1980年代推出的“準貸記卡”,但出國之前要先開專戶,再存錢、兌換外幣,整個手續“麻煩得要命”。這主要是囿于當時個人征信數據匱乏、消費信貸風控經驗不足等問題。此后,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各種外部條件也漸漸成熟。

一些先知先覺的人開始提議建立征信系統,上海資信有限公司也因此開始籌建,并于2000年6月28日正式成立,它把分散的個人信息和信用信息匯集起來,形成個人信用檔案的信息數據庫,為銀行和社會全面了解個人的信用狀況提供服務。

出國需求增加、征信系統初建,加上老百姓的個人消費意識萌動……在經歷了潛伏的醞釀之后,信用卡這個產業終于來到了爆發的前夜。一時間,幾乎所有銀行都把目光投向此處,紛紛籌建信用卡中心。

當時跑得最快、步子最大的是“敢為天下先”的招行。2001年12月12日,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在上海成立。那是一個很好記的日子,因為僅僅在前一天,中國正式加入了WTO。那是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里程碑,標志著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

沒有囿于社會征信系統尚未徹底完善等一系列問題,新生的招行信用卡拿出了自己的魄力,于2002年12月發行了國內首張符合國際標準的雙幣信用卡。日后人們提起這張卡,常能想起它免抵押、免擔保、一卡雙幣、通行全球的“革命性便利”。

發卡首年,招行這張國際標準雙幣信用卡發行量就已突破60萬。第一批持卡人率先體會到“執卡走天涯”的方便。

改革開放以來,這是信用卡第二次在中國證明自己“連接”世界的價值,招行也因此在國內信用卡領域先聲奪人。

從“工具”到“橋梁”,又見永恒向陽的“葵花”

對于改革開放來說,入世東風將外向型經濟的增長動能拉到了滿格,為已經處于快速發展通道的中國經濟再添了一把大火。

越來越多的“連進來”和“走出去”成為新的趨勢。一張小小的信用卡,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消費與支付,也刷新了國人“憑信用行走世界”的觀念,助力中國經濟加快融入全球化的發展之中。

雙幣信用卡大大便利了出境支付的需求。(視覺中國/圖)

但信用卡在時代中肩負的責任并沒有因此畫上句點。表面上看,作為支付工具,進步已經足夠了,花哪個幣種“都可以”,怎么還也“都隨便”,但由此便認定它已完成了“使命”,那便是低估了世界的變化。

2015年10月,維薩、萬事達、美國運通三大國際主要卡組織開始在信用卡滲透率最高的市場美國,推動發卡銀行和商戶大規模發行和受理芯片信用卡,因其安全性和便利性都要高于磁條卡,而美國已經是歐美國家中最后一個普及芯片信用卡的國家。

同一時間,中國信用卡從磁條向芯片遷移的發展脈絡也在同步進行。不同于萬事達卡等國際卡組織通用的EMV芯片標準,境內采用了更適應國內需求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PBOC3.0芯片標準。當時,兩者尚不兼容。

然而,全球范圍內支付方式的演進并沒有止于此,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發展節奏。為了全面實現非接觸式支付,全球支付產業數字化加速升級,近10年來全球信用卡從“刷卡”到“插卡”整齊劃一的發展進程出現了分野,并加速演變。

此后,國際上的支付方式出現了兩種不同方向的“迭代”,人們在全球行走的過程中,又一次因為支付不便感受到了困擾。

在移動支付方面,中國并非是創造者,卻是引領者。以手機掃碼為主要方式的移動支付由于其方便快捷,早在疫情之前就已成大勢。因此,疫情期間,“非接觸”的解題思路進一步向移動支付聚焦,大部分實體信用卡都綁定了“手機”,大量磁條卡也以綁卡的形式成為了二維碼支付的“卡基”留存下來。

而在歐美等地,“非接觸”的解題思路則基于芯片技術,“拍卡”取代“插卡”成為他們的首選支付方式。以萬事達卡為例,在過去幾年間,其全球運營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中,絕大部分市場都已經完成了向非接觸式支付的遷移。目前,在它的全球交易中,超過六成是以“拍卡”形式完成的,其中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拍卡”支付的占比超過了九成。

在歐美等地,“拍卡”取代“插卡”成為首選支付方式。(視覺中國/圖)

這就使得放開出境游之后,國內的存量磁條卡在境外支付上出現了受理限制,一時間,旅行者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吐槽,他們再次遭遇了支付上的不便。

而這個問題還是“雙向”的。

隨著高水平對外開放,外國友人入華的趨勢也逐漸升溫,但來到中國后,這些“老外”也感到了不適應:“掃碼”是什么?綁卡綁不上?“拍卡”行不行?

于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關于“支付便利性”的討論,讓“連接世界的信用卡”再次重歸視野。

思考的結果體現在行動之中。2024年3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服務便利性的意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各大銀行及支付機構開始在全國上下各大重點消費場景重新布局,鋪設或升級外卡受理機具、布放臺卡,以貼合外國友人的支付體驗。

“信用卡從刷卡、到插卡,發展到現在拍卡,使用邏輯和習慣沒有改變,這是外國友人能夠理解的方式,也是他們認同的商業模式?!闭猩蹄y行信用卡負責人如此評價。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審查批準“萬事網聯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提交的銀行卡清算機構開業申請。2023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向萬事網聯公司核發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獲得行政許可后,萬事網聯公司可在我國境內授權成員機構發行和受理“萬事達”品牌的人民幣銀行卡。 

招商銀行作為首批發卡銀行,將這張全新的招商銀行萬事達標準信用卡芯片版(“一芯雙應用”)率先帶到持卡人面前,正如當年招行帶給國人的第一張符合國際標準的雙幣信用卡,“一芯通行全球”在整個信用卡發展史上同樣具備劃時代的意義,它創造性地解決了EMV和PBOC3.0兩種不同芯片標準兼容的問題,既能綁定國內移動支付,還能在境外一揮“拍卡”,無縫打通境內境外兩個支付網絡,為人們在不同的支付體系下構建起一座橋梁,這意味著不同國家的持卡人在世界不同區域再一次順暢的連接。

在卡面設計上,招行特地為這張新卡復刻了當年其首發標準信用卡卡面上的“葵花”意象,它不僅象征著扎根與生長,還寓意一張信用卡對時代叩問的回應,一種始終肩負使命、心系光明的永恒熱情?!斑@是提醒我們不能忘記做信用卡這個行業的初心,也是告誡我們不能甘于現狀,要和最先進的生產力在一起?!闭行行庞每óa品經理介紹道。

從“有用”到“無價” ,回應時代聲聲叩問

2014年開始,當以二維碼掃碼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席卷神州大地,信用卡的物理介質被大大弱化,人們偶爾會生出一種疑問:在這個移動互聯的時代,信用卡這個支付工具還重要嗎?

毋庸置疑,即便是移動支付,它的底層賬戶依舊是以銀行賬戶為主。發卡側是核心風控的歸口,信用卡依舊是整個移動支付生態的底座。

事實上,從全球范圍來看,以“四方模式”為基礎的信用卡刷卡模式依舊是今日的主流。從1958年美國銀行推出歷史上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到1970年“四方模式”初具雛形,再到今天,以“發卡行-卡組織/清算組織-收單行-商戶”為基礎的“四方模式”經過不斷拓展與優化,它不僅是一種平衡的利益格局和產業秩序,更是一套標準體系。

可以說,今天的“四方模式”以及所有基于它的創新,都是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這條路,全球支付產業走了半個多世紀。這種全球互認的商業邏輯和清算模式,用一種標準化手段實現了非標準化市場的連接,大大節約了探索成本,保障了資金的全球流轉效率。

而這種經過千錘百煉而沉淀下來的通行秩序和標準,本身就是無價的。

信用卡依然是高效、通用的國際化支付工具,今天人們不管在哪里、不管有沒有時差,都能在世界各地享受高效迅捷的支付體驗。每一次支付的無界抵達,正是信用卡所帶來的第一重意義。

經過千錘百煉而沉淀下來的通行秩序和標準,本身就是無價的。(視覺中國/圖)

而當穿越歷史長河,更可以看出信用卡對于整個商業社會變革的推動。早在移動支付興起之前,信用卡就潤物無聲地潛入了商業文明的各個脈絡,它所構建的不僅是一種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憑借“信用”行走世界的價值觀——每一個人對征信記錄的珍惜,對個人信用的重視,都是無價的。自信用卡誕生之日起,“信用”就變得和每個個體息息相關,它不只是一種優良美德,而是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是一種無形資產,它可以積累、轉化、升值,它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張“經濟身份證”。

高頻的信用卡交易提供了多維而豐富的交易數據,讓一個人的信用可以通行無阻,它鋪設和奠定了信用社會的基石,這正是信用卡的第二重意義。

每一個人對征信記錄的珍惜,對個人信用的重視,都是無價的。(視覺中國/圖)

直到今天,信用卡數據依然是對個人征信數據庫貢獻最大的一部分。根據央行數據,截至2023年三季度,國內信用卡累計發卡量達7.79億張,每年帶動著近40萬億的消費市場。

這些成績都由龐大的數字標注了價值,但數字背后,每一個個體的生活體驗和意義卻是無價的。人們通過信用卡充實了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小到晨間的一杯咖啡、花店的一支玫瑰、治愈心靈的一次旅行,大到實現買車夢想、支撐留學生涯,信用卡連接人們的美好生活,撬動人生的杠桿,超越支付工具,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在過去二十余年里,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以招行信用卡為代表的中國信用卡機構打破了各種場景的壁壘,加速了線上線下商業生態的聯動;打破了生態的壁壘,使文娛IP與商業品牌在信用卡的經營生態中相互融合。更大的世界也因此被關聯起來:從磁條卡到芯片卡再到如今的“一芯雙應用”,從刷卡、綁卡到拍卡,經過幾十年磨礪,信用卡“連接”的價值不但未被削弱,反而變得更加不可或缺,它已經與人們的生活、全球的商業和金融更緊密地連接、交織在了一起,它幫助每一個人順暢去到所有想要抵達的地方,這或許是信用卡為時代和社會帶來的第三重意義。

Start Something Priceless

小到晨間的一杯咖啡、治愈心靈的一次旅行,

信用卡始終在連接人們的生活。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p>

而作為連接世界的一種方式,從支付的“工具”,到信用的“底座”,再到連接的“橋梁”,信用卡為人們編織起以信用為基礎的一張無垠之網,助力人們在地球村順暢通行,構建起與國際接軌的連接方式,這種連接,更為無價。

結語

回首過去,往事依然在目。廣交會、白天鵝賓館,仿佛是身處于一段傳奇故事之中,看上去已像是一幅歷久的油畫。這就是時間的意義,讓我們知曉了何為生活的變化。

但未來會變成什么樣,我們依然難以預見。

唯有“探索”和“連接”是未來生活確定性的主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探索,也有各自的連接。無數的景象拓展成了今天的模樣,但它依然如波濤一樣,涌向飄渺的遠方。

一切總開啟于不確定性之中,招行信用卡用自身歷史講述的一段“連接”的故事,或許也是非常多持卡人的人生寫照,因為今天的你也是過去與未來的節點。愿這張信用卡能在人生的各階段幫助人們擁有更大的選擇權,讓每個人用于探索不同的生活道路,勇敢規劃自己的“無價人生”,Start Something Priceless。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