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絕塵:霍去病與河西走廊
霍去病攻略河西走廊這一鎖鑰之地,對于漢王朝來說極大地縮短戰線、減輕邊患;而對于后世的中國來說,河西走廊打通了從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得絲綢之路這一歐亞貿易大通道的建立成為可能,它肇始于張騫的勇敢探索,而奠基于霍去病的大膽開拓。
以“酒泉”為名設郡后四年,封狼居胥后兩年,霍去病因病早逝,僅得壽二十四年。他如同天際的一顆流星,劃出一道璀璨光芒之后就迅速消失于歷史的夜幕之中。
責任編輯:楊嘉敏
河西走廊,祁連山以北的狹長平原,公元前二世紀末納入中國版圖。
河西走廊西側,由祁連山融雪匯成的討賴河先后流經嘉峪關與酒泉。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位于明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萬里長城沿線最大的關城,它在歷史上是依托討賴河深切峽谷的邊陲要塞,作用在于拱衛酒泉;新中國成立后則因建設“酒鋼”——酒泉鋼鐵廠而意外崛起,如今與酒泉是平起平坐的兩座地級市。
設立于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酒泉曾是河西走廊第一郡,如今略顯落寞,酒泉鋼鐵廠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其實都不在酒泉。過去二十年來,我曾四次前往嘉峪關,卻從未去過區區二十公里以東的酒泉,直到2024年春節前夕才首次到訪。此地最著名的古跡,過去叫酒泉公園,如今叫做西漢酒泉勝跡,核心景觀是一眼泉水,泉水對面是一排漢代軍人浮雕,象征“酒泉”這個名字的緣起——根據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傳說,西漢“戰神”霍去病曾將漢武帝賞賜的御酒傾倒在這眼泉水中,與麾下將士分享,以此鼓舞士氣,奮勇殺敵云云。
酒泉古泉眼,后為霍去病與漢代軍人群像。 視覺中國 圖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除了以上這則傳說以外,本文述及的霍去病故事均來自信史。
匈奴右臂
河西走廊是霍去病成就“戰神”名號的地方,這里一度是匈奴人的地盤,再向前追溯則是月氏人的故土。
與秦始皇統一六國大致同期,匈奴人崛起于蒙古高原。曾圍困漢高祖劉邦于白登的匈奴“高祖”冒頓單于,年輕時很不受父親頭曼單于待見——頭曼娶的新婦生下幼子,長子便成了多余的人。頭曼把冒頓送到河西走廊的月氏人那里當人質,隨即攻打月氏,意圖借刀殺人,讓大兒子給小兒子讓路。不料河西走廊盛產良馬,冒頓偷了月氏人的好馬,逃回匈奴本部,培植死士弒父奪權,自立為單于,隨后開始攻打險些讓他喪命的月氏來立威。從頭曼單于算起,匈奴先后花了三代人的時間攻打月氏,最終在冒頓單于的兒子老上單于時代徹底占領了河西走廊,那是公元前二世紀中葉的事。
滅國后的月氏人一小部分留在河西走廊,成為匈奴部族,稱作小月氏;大部分被迫西遷,稱作大月氏。大月氏首先遷徙到今天的伊犁河谷,沒能消停多久又在烏孫人的打擊之下繼續流亡到中亞的河中之地,后來在那里實現了月氏民族的復興,建立起了橫跨中亞與南亞的貴霜帝國,與東北亞的漢朝、環地中海的羅馬、兩河流域及波斯高原的安息并稱當時的亞歐四大強國。
為什么匈奴要運用“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的愚公移山精神歷三代而攻占河西走廊?為什么河西走廊后來又會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呢?這就要談到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稟賦。
祁連山冰雪融水灌溉的村莊 視覺中國 圖
顧名思義,“河西走廊”是位于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之間的一條狹長走廊,是我國三大自然區——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寒區和東部季風區的交界地帶,其中東亞季風被烏鞘嶺擋在了河西走廊東端,這導致當地降水稀少,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幸運的是,盡管少了東部季風區的雨水,這里還有來自青藏高寒區的雪山融水,它們由涓涓溪流匯集成潺潺清流,在相對低洼的河西走廊形成肥沃的內流盆地,再流向蒙古高原或是塔里木盆地,最終消失在西北干旱區的茫茫戈壁沙漠之中。
河西走廊的主要水系有三條:東部的石羊河水系,灌溉了武威平原;中部的黑河水系,灌溉了張掖平原,所謂“金張掖、銀武威”的美譽便歸功于這兩大水系,而黑河曾經的支流討賴河(流經酒泉后稱北大河,新中國成立因蓄積于鴛鴦水庫而不再匯入黑河)則灌溉了酒泉平原;西部的疏勒河水系,灌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