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大禮堂火災背后:文物建筑火災隱患何時消?
除了此次大禮堂起火事件,近年來,國內外文物建筑火災事故時有發生。
“近些年提出了預防性保護的概念,主要指健全文物檔案,尤其是測繪成果;加強日常保養和巡查以及動態監測等。但是這個東西需要人,更要花錢?!?/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4年5月3日早上7時30分許,火災后的河南大學大禮堂。視覺中國
河南大學大禮堂發生火災時,張威在希臘,他隔著5個小時的時差關注事件的后續。
張威是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多年深耕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遺產保護領域。這緣起于他兒時的好奇。他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小時候上學時,坐公交車從安里甘教堂附近經過,遠遠地就看到尖尖的鐘樓頂。直到1990年代,他與天津市文物局的專家一起對安里甘教堂進行實地勘測,里面高高的穹頂、立柱和花窗真容畢露。
2024年5月2日晚,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大禮堂發生火災。大火被撲滅后,房頂已經基本坍塌,建筑殘存部分呈焦黑狀。
河南大學前身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于1912年創建。2006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其組成部分,大禮堂總建筑面積4687平方米,由時任校長許心武領銜設計,于1931-1934年間修建,九十年來見證過無數個歷史瞬間。
1930年代,河南大學收留南遷的東北大學學生,五百余名年輕學子的書桌與床榻在大禮堂尋到可置之地;冼星海率領的“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也曾在大禮堂唱響抗日救亡的激昂悲歌。1980年代,宣布恢復“河南大學”校名時師生們的歡呼曾在大禮堂回蕩,姚雪垠、王立群等作家名師曾在此作學術報告與演講。
火災發生后,2022年河南大學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教育建筑遺產的消防與可持續保護利用研究——以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為例》進入大眾視野,人們發現,它早就為大禮堂火災敲響警鐘。
該論文指出,河南大學教育遺產群存在火災荷載大、火災隱患多、疏散條件不足、自救能力弱、消防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其中,大禮堂的消防隱患也較高,比如舞臺空間處舞美設施多,電氣線路復雜,舞臺幕布及觀眾廳部分座椅、地毯均非耐火性織物,可燃物分布面積較大;部分消防裝置、設備較為陳舊老化;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部分疏漏等。
除了此次大禮堂起火事件,近年來,國內外文物建筑火災事故時有發生。2019年,法國巴黎圣母院在修繕期間發生火災,導致其標志性尖頂坍塌;2021年,云南省翁丁村老寨發生火災,百余間房屋被燒毀;2022年,中國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福建萬安橋失火,橋的主體幾乎被燒毀。
2022年8月7日,火災后的福建寧德屏南萬安橋,橋體基本燒毀。視覺中國
對于文物建筑的火災隱患,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淳慶、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張威和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柳思勉。
“房子通常是不會自燃的”
南方周末:河南大學大禮堂是磚木結構嗎?這類結構性能如何?火災風險有多大,為什么?
淳慶:根據照片推測,河南大學大禮堂建筑結構應該為混合結構,豎向承重主要有鋼筋混凝土柱和磚墻,水平承重主要有鋼筋混凝土樓面、木樓面、鋼桁架屋面、木桁架屋面等;近代時期,像這樣的建筑結構,是屬于很高級很先進的類型,其結構性能總體優于普通的磚木建筑,但使用至今,其材料性能的劣化、自然環境的侵蝕、外部荷載的作用等因素都會導致其結構性能出現下降。
根據相關文獻和報道,河南大學大禮堂的木質結構約占整個建筑物結構的30%,木質總體干燥、疏松、多裂縫。我們都知道木材是易燃材料,如果木構件不經過阻燃處理,火災發生時,會在很快的時間內大面積燃燒。另外,經過歷年多次修繕彩繪油漆,門窗、地板表層存在大量油漆,也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火災危險性。
南方周末:文物建筑通常有哪些自身方面的因素易造成火災?
柳思勉:一是材料本身的特性,木材本身容易著火;二是材料的老化。像這種傳統建筑可能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的風雨,實際上材質已經老化了,比如說木材,老化后含水率就會下降,就更容易起火,再比如木材如果原來是涂過防火涂料的,或者經過一些防火阻燃處理的,這些涂料或者防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