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首見,4月社融增量為負|政經十事
責任編輯:張玥
如果有一個關鍵字,能串聯起本周政經新聞的大事,那就是“房”。
杭州試水房產收儲模式引發關注,大家想看看政府收儲是否會成為全國做法;多地縮減新增土地供應量,同時繼續放低落戶門檻,搶人、去庫存成為主基調;也有房子暴露出問題,比如?;◢u被質疑存在嚴重質量問題。
更深層次的,本周有一個數據之謎:4月社會融資增量為負數。央行撰文稱,信貸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趨于弱化,“過去靠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債務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
此外,超長期特別國債終于面世,美國對華新能源車加征關稅,電力市場頂層設計出爐等,都會在一定時間內釋放影響。
去粗取精,我們選擇了本周值得關注的十條新聞,梳理來龍去脈,講述其中蘊含的故事和趨勢。
杭州市臨安區。視覺中國/圖
超長期特別國債來了
5月13日,財政部公布了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安排,5月17日起發行30年超長期特別國債,5月24日發行20年期,6月14日發行50年期。首發的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為固定利率附息債,總額400億元,今年計劃發行1萬億元。
解讀: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蘇社4月17日透露,會重點聚焦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糧食和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的重點任務。
去年底開始,河北、河南等十余個省份,均在召開政府有關部門會議時談到,謀劃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參考南周報道《如何理解將連續幾年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 | 報告解讀》《“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多地籌備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超長期國債發行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