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興股權大戰迎尾聲,創始人獲刑
潘愛華試圖“將生米煮成熟飯”,以達到出其不意地阻擊其他資本方的目的。
2015年底,隨著科興控股啟動私有化,利益各方展開了激烈的股權爭奪戰。
責任編輯:錢昊平
北京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辦公區。(人民視覺供圖)
作為未名系藥企的創始人之一,潘愛華太想拯救自己的企業了。
他在2022年5月聯合一家有著美股背景的藥企,對山東未名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002581.SZ,簡稱“未名醫藥”)的全資子公司未名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簡稱“廈門未名”)進行入股增資。為了防止資本競爭對手的破壞和干擾,增資計劃在較為隱秘的條件下操作。
不料,幾個月后,潘愛華與增資方的另外兩位負責人被逮捕起訴。
三十多年前,潘愛華放棄北大教職,創立了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北大未名”),后來未名系藥企成為國內醫藥界的翹楚。1998年,他認識了對疫苗研發頗有才華的河北防疫專家尹衛東,2001年兩人共同創立了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簡稱“北京科興”)。
2016年之后,潘愛華和尹衛東之間就科興控股私有化展開了激烈的股權爭奪戰。
2022年對廈門未名最新的這次入股增資,潘愛華不僅沒能阻止股權被拍賣,還因沒有按規召開董事會、使用套章簽約、銷售醫療器材時截留資金等行為,被指控職務侵占、挪用資金等罪名。
2024年2月,山東淄博張店區法院一審宣判,以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判處潘愛華有期徒刑13年。
目前,潘愛華已上訴,二審尚未開庭。
隱秘的股權交易
此案的發生,源于2022年的一次股權交易。
2022年5月10日,廈門未名董事會做出決議,同意杭州強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杭州強新”)代替強新科技集團持股,按照84.85億元的估值,以人民幣28.85億元的溢價認購廈門未名新增注冊資本6767.49萬元,增資后獲得廈門未名34%的股權。
強新科技集團的實體在美國,實際控制人是華人科學家李嘉強。強新集團在北京、杭州、南京、成都等地設有子公司,李鵬飛則是強新集團在中國的主要代理人和首席運營官。
當年5月18日,廈門未名在市場監督管理局修改了工商登記備案信息,將原注冊資本13136.9萬元變更為19904.39萬元,公司類型刪除了“法人獨資”,股東在原獨資母公司未名醫藥之外增加了杭州強新。杭州強新認繳6767.49萬元,實繳出資額為0,出資認繳時間為2047年5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