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2008中國新起點:全國政協
北京政協禮堂,1100幅全國政協委員的個人肖像,涵蓋了34個界別的委員 張濤/攝
此次“兩會”,將選舉產生新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和新的全國政協主席。
現在人們更關心下一屆全國政協的工作著力點。
其實,回首近幾個月全國政協系統的動向,引人矚目之處已很多。
中新社日前發表評論,用“四個一”的說法描述了不久前八個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的換屆,通過這“四個一”的相關描述,可以洞察全國政協未來的政治動向。
這“四個一”中的“三個”分別是:
一個變化——五年前八個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代表大會開幕和換屆時,一律是政治局委員這一級致賀,而五年后,代表中共到場致賀的都是新一屆政治局常委;
一個主張——中共中央共發出八份賀詞,都在重申同一主張:按照十七大精神,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意圖將民主決心傳達給八個民主黨派,并昭之于世;
一份白皮書——《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選在中共十七大之后和民主黨派換屆之前發布,寓意深遠——向世人宣示,“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創立了一種新型的政黨制度形式,在世界政黨制度中獨具特色”。
與此同時,一些政壇高層人士透露出來的一些信息,也在展示給我們一些動向:民盟中央主席蔣樹聲樂觀表示:“在最近的政府換屆中,我估計非中共人士還會增加?!?BR> 按照全國政協對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介紹:“人民政協與人大、政府三者的關系是,一個在決策前協商,一個在協商后表決作決策,一個在決策后執行”。
職能方面,政協長期以來也一直有“參政議政”的說法。然而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這種“參政”實際上主要還是通過“在決策前協商”、貢獻建議來體現的,和執行無關。
但是政協的上述最新信息和動態卻昭示著:全國政協這個統一戰線組織未來地位的發展趨勢,參政、議政職能中,參政的比重將會上升。萬鋼、陳竺的工作安排以及蔣樹聲所透露的信息都是信號。
實際上,就參政的歷史、資質和能力來看,全國政協處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在1949年的第一屆全國政協非共產黨員委員中,誕生了6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的三位,56名中央政府委員中的27位、4位政務院副總理中的2位、15名政務委員中的9位、政務院所轄32個部、會、院、署、行的正職負責人中的13位;在省市政府主席、副主席中也有54位非中共人士。直到“文革”前夕,甚至在經歷了反右派運動那樣的洗禮之后,國務院各部委中仍有非共產黨員部長9人,聯合政府的特征極其鮮明。
同時,政協中有大量的高級知識分子和專家型人才,多年來從事“協商”型參政的經歷也使之熟悉政府高層工作和相關專業性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