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戰友”:當兩位單親媽媽選擇共居
女性之間搭伙同住的方式為單親媽媽提供了一種對抗風險的新選擇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陳雅峰
薇薇(左一)、米米(左二)、悠悠(中)、叮當(右二)、丹丹的合照
野草和彼岸花
南京市郊一間120平方米的公寓內,住著5位女性。離異的單親媽媽薇薇帶著一個女兒,丹丹帶著兩個。
“短發”就像這個新式家庭的家徽。除了“鐵悠悠”堅持不剪(丹丹一個女兒的綽號),其他4人都是短發。薇薇和丹丹以開玩笑的語氣解釋道,“這么多人留長發,家里下水道不會堵死嗎?”
因為“短發”且“住在一起”,兩人在社交平臺上常被誤認為是同性戀。反復澄清這個問題,讓她們略感疲憊:“人們對同性之間的真正友誼缺乏想象力?!?/p>
薇薇是安徽人,今年41歲。大學畢業后,她一直留在南京當中學美術老師。因為不想過被家人安排的生活,即使離異并獨自撫養女兒,她也不愿回到家鄉。女兒從小身體不好,她“不喜歡麻煩別人”,總是一個人帶女兒看病。
32歲的丹丹出生于江蘇句容茅山的村莊,在“放養型”教育下長大。走出山村、為愛回鄉、自主創業,丹丹做事風風火火,決心難被別人改變。離婚后,她在南京開閱讀館。
2021年,因為合作一個童書項目,兩個異鄉人在南京見面。圖書繪畫人薇薇戴著黑框眼鏡,身著休閑服,提著兩杯咖啡走進一個亂糟糟的辦公室。圖書顧問丹丹窩在角落。她身材高挑,穿著小西裝,起身準備給薇薇泡茶。雖然看上去不像一類人,她們卻從中午聊到午夜。
“我們相見恨晚。我們的原生家庭如此迥異。但經歷了婚姻和孩子,各自長出的價值觀卻特別一致?!钡させ貞?。兩人都有志于終生投身教育行業。她們都希望離異后能對孩子保持“高陪伴、高關注、低要求”,盡量拓寬其視野。朋友和愛人,則被期望“有深度的靈魂交流,不是單純因為孤獨而陪伴”。
另一個粘合劑是單親媽媽所帶來的難題。
分身乏術是道大檻。薇薇的女兒米米上一年級后,準時接送孩子和工作變得難以兼顧。丹丹的女兒一個比米米大一歲(悠悠),一個小一歲(叮當)。創業初期,丹丹無法抽出足夠的時間陪伴她們。對于女兒的述情障礙(無法適當表達自己情緒的心理特質或癥狀),丹丹感到無助。擁有心理學雙學位、善于溝通的薇薇提出的建議,讓丹丹看到了希望。
“幫我管管小孩吧!”初識后,丹丹曾向薇薇發出多次請求。薇薇也希望孤獨的米米有人作伴。下午5點到晚上8點半,薇薇托管照料的女孩,漸漸從一個變成三個。她拒收朋友的托管費。兩家人一起出門玩時,丹丹總是主動包攬費用。她有時來薇薇家住,偶爾也邀請前夫來聽取薇薇的育兒經驗。
薇薇承認,她們確實在相互利用?!氨焕貌皇琴H義詞,這說明你有價值。如果丹丹是一個只愛吃喝玩樂的姑娘,我不會和她交往這么深。如果我只是個家庭怨婦,她也不會和我有連接。我們有清晰的共同目標:賺錢、養娃?!?/p>
兩人的事業從2021年開始交融。為了獲得靈活的工時,薇薇辭去學校的職務,成為丹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