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建設25年,頂層立法箭在弦上
中央層面,人民銀行主導金融基礎信用信息,發改委主導公共信用信息。
共債問題的根本在于信用數據孤島。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至少26個省份出臺了省級社會信用地方性法規。
責任編輯:張玥
中央層面,央行和發改委主導信用建設。視覺中國/圖
在2024年5月8日公布的人大常委會本年度立法計劃中,信用立法相關議案卻仍未進入審議階段。
一個月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共同召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會議強調,要加快推進信用立法,盡快推動出臺《社會信用建設法》,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水平。
立法出臺已迫在眉睫。根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公布的數據,截至5月19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已突破830萬。
征信的出現,最早是為了解決商業交易中雙方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用風險,在美國等信用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信用與征信(credit)一詞也更偏重經濟和金融領域。
在中國,其最早出現于中央政府文件時也是指涉經濟領域。時至今日,這一概念已延伸至政府、市場、社會、司法等多個方面。政府與市場共同推進治理,相當于兩條腿并進。
在國際上,通行的、有效的衡量維度是征信。若從1999年國內首家征信機構成立算起,社會信用建設已走入第25個年頭,目前這一領域遵循的是由央行在2021年頒布的《征信業務管理辦法》這樣一部行政法規。
填補上位法的缺失難在哪里?
理順中央、地方共建數據
4月19日,發改委、人民銀行共同召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新華網介紹,此次會議審議通過水利部、國家疾控局加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的申請,并研究討論社會信用建設法(草案稿)和2024-2025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行動計劃等文稿。
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是各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的主體。在中央層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由發改委和人民銀行作為雙牽頭部門,協調各部委共同推進。地方層面,則由各級發改委負責本行政區內的公共信用信息綜合協調與監督管理。
如此安排,是因為數據抓手主要來源于人民銀行主導的金融基礎信用信息和發改委主導的公共信用信息。前者形成了應用廣泛的金融征信(央行征信系統),后者主要應用于失信、懲戒信息公示。
此外,還包括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納稅信用發布平臺、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與查詢平臺、資本市場誠信數據庫和市場誠信信息查詢平臺等中央政府、司法部門統籌的信用信息平臺。
哪些行政數據應該放入中央征信系統?地方治理的邊界又在哪里?理順這些問題,曾用了不少時間。
2008年1月,北京市曾規定,機動車車主的養路費繳納情況將進入個人信用基礎數據庫,作為信用評價的依據之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