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達爾文的大胡子說起:胡子到底對誰有什么用?

濃密的胡須給人成熟可靠的印象。一個澳洲科研小組就發現:當女性想要一段浪漫的戀愛時,留著胡茬的男性較受歡迎。但如果女性是在選擇長期婚姻對象,面部毛發越多就越受歡迎。如此說來,達爾文的妻子希望他蓄須時,無意中也懷著對家庭美滿安定的期盼吧。

責任編輯:陳斌

1866年,植物學家約瑟夫·胡克在出席英國皇家學會的會議時,碰到了一個陌生的大胡子。仔細辨認后才發現,此人竟然是多年好友、生物學家達爾文。因為蓄須改變了他的臉型,才讓胡克沒能一眼認出老友。

原來,達爾文從1862年開始,突然蓄起了長髯,并深居簡出。他蓄須的原因,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受皮膚炎癥困擾,所以才減少露面,并且不再剃須以減輕皮膚刺激,也用胡子來掩蓋臉上的斑點;另一說法以達爾文寫給兒子的家信為據,認為是達爾文的妻子要他留胡子,因為這樣“更有男性氣概”。而這一時期的他,也正好在忙著寫一部和“胡子”關系密切的著作。

實際上,從達爾文開始,胡子就是個讓學者們傷透腦筋的問題。幾百年來,他們反復捻須深思:胡子到底有什么用?為何不同族群有著濃密程度大異的胡子?1871年,達爾文完成了著名的《人類起源與性選擇》,提出人類是由已滅絕的古猿進化而來。同時在書中系統闡述了他的“性選擇”理論,推測雄性智人的胡子,和孔雀尾巴的邏輯是一樣的。

1854年,下巴刮得很干凈的達爾文(45歲)

一臉長髯是很多人印象中達爾文的經典形象,其實直到50歲之前他都沒有蓄過須,總是把下巴刮得很干凈。圖為1868年的達爾文(59歲)

一臉長髯是很多人印象中達爾文的經典形象,其實直到50歲之前他都沒有蓄過須,總是把下巴刮得很干凈。上圖為1854年的達爾文(45歲),下圖為1868年的達爾文(59歲)。

歐洲從中世紀以來推崇剃須,直到達爾文出生之際,西歐還不流行大胡子。但是等到他中年以后,正好趕上了19世紀中后期的大胡子風潮。達爾文本人的蓄須也推動了這一風潮形成。圖為這一時期英國男性胡子大全。

歐洲從中世紀以來推崇剃須,直到達爾文出生之際,西歐還不流行大胡子。但是等到他中年以后,正好趕上了19世紀中后期的大胡子風潮。達爾文本人的蓄須也推動了這一風潮形成。圖為這一時期英國男性胡子大全。

這場蓄須風潮中,一種名為“海象胡”的粗獷大胡子,在當時的歐洲上層和知識分子中頗為流行,一直風靡到20世紀初。德皇威廉一世和德國宰相俾斯麥都留著海豹胡,它因形似海象胡須而得名。這甚至影響到了中國的北洋軍閥,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曹錕等大軍閥全都留起了海豹胡。

留著海象胡的德國哲學家尼采。

這場蓄須風潮中,一種名為“海象胡”的粗獷大胡子,在當時的歐洲上層和知識分子中頗為流行,一直風靡到20世紀初。德皇威廉一世和德國宰相俾斯麥都留著海像胡,它因形似海象胡須而得名。這甚至影響到了中國的北洋軍閥,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曹錕等大軍閥全都留起了海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