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蘇軾是個覺悟的人
“我們做中國知識分子的戲,像大知識分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想起他們都是才情橫溢。所以往往就是在才情上特別下功夫。像蘇東坡就會想到他還有生活小竅門,還有食譜,就覺得要在他人生的豐富性上去想辦法?!?/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田沁鑫在接受南方周末視頻采訪。南瓜視業供圖
深陷戲劇世界的田沁鑫,為了找準一部戲的格調,會反復不斷地推翻、重來。成名作《生死場》前后醞釀了三年,《北京法源寺》寫了13稿,“每一稿都不一樣”。
《蘇堤春曉》臨排練前一個月,田沁鑫再次決定推翻原有的結構。她從中國傳統戲劇的寫意精神中汲取靈感,“似非而是,似是而非”,將喜劇式的插科打諢,貫穿于歷史正劇之中。第一場戲設在朝堂,蘇軾不談政事,偏要和宋神宗聊字句的平仄、押韻、開合,轉而聊到人間的是非——蘇軾的政治理想、北宋松弛的官場氛圍,就這樣直接地展現出來,“我那天寫劇本的時候一氣呵成,張嘴就來了,這個就到位了”。
《蘇堤春曉》第三場戲設在黃州,蘇軾在此迎來他的創作高峰,全劇的情感氛圍也由此進入高潮。戲中,蘇軾守著“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小舟,做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一場夢。夢里,宋神宗、王安石、司馬光輪流接過“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竹杖,在滔滔江水前盡訴衷曲。大江東去,蘇軾就此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們分別,“這個就非常的像蘇東坡當時寫的這些詩句一樣,這么蕩漾的一種氣質”。在2024年4月的北京首演上,《蘇堤春曉》九場均座無虛席,觀眾無不被這部戲的盛大、精彩與夢幻所深深打動。
話劇出身的田沁鑫,很“越界”,在《典籍里的中國》《故事里的中國》將話劇舞臺搬進了電視綜藝節目,《抗戰中的文藝》作為舞臺劇,卻拍出了民國老電影的質感。利用沉浸式戲劇的形式,《抗戰中的文藝》直接在舞臺上建了一座現代文獻博物館:“我希望真有這么一座博物館,走進去了以后,我們在大廳里面能看到很多不同的年代的一些記錄、一些文獻,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屏幕,比如二樓就掛著那時候抗日戰爭時候的影像資料,我當時腦子就是這樣想的,所以我們就會看到?!?/p>
將歷史文獻搬上舞臺,成為了田沁鑫一貫的創作傳統?!侗本┓ㄔ此隆分?,譚嗣同夜訪袁世凱的一場“戲中戲”,即取材自《袁世凱日記》,“歷史有時候確實比我們主觀臆斷的一些所謂的創造要更加精彩”。
在赴深圳參加第20屆文博會前夕,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接受了南方周末采訪。她在受訪時表示,自己相信平行世界的存在,相信與筆下人物的心靈交匯。她在蕭紅故居和蕭紅聊天,“我很感激你,也很心疼你”“受才氣所累,也同時給她成就了很多;但同時也是在情感上,由于過于單純,帶來了很多人生的這個遭際”。要是見到蘇軾,她當場就會落淚,“我會說我很愛你,非常非常愛”“老人家非常溫暖,然后太有才華了,還有很大的胸襟。不是說像我們簡單的說以苦為樂,我覺得他能淡化苦難的能力很強,他去黃州、惠州、儋州,每一個地方他都能迅速找到他的落腳點,然后安住當下,也是個開悟的人,了不起”。
2024年5月24日,田沁鑫將現身深圳第二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并參加相關活動。
田沁鑫新劇《蘇堤春曉》中的場景。峰平山海團隊攝
“我們想做首部國家話劇院的文獻劇”
南方周末:《抗戰中的文藝》緣起是怎樣的?
田沁鑫:《抗戰中的文藝》由秧禾之文工作社擔任編劇,他們兩個戲劇編劇寫了8萬多字交上來的,確實資料非常翔實,而且他們是以一個文獻劇的方式來做,下了很大的功夫。
從2001年國家話劇院正式成立到2023年,都沒有做過文獻劇,所以我們想做首部國家話劇院的文獻劇。
兩個作者真是很愛看書,我上他們的工作室的時候,也挺震驚的,抗戰中的各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