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近代實業第一人
他一生孤獨,最大的精神支撐是內心崇高的社會理想,是一個狀元告別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興國之夢,為了這個夢想,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他一生孤獨,最大的精神支撐是內心崇高的社會理想,是一個狀元告別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興國之夢,為了這個夢想,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張季直(張謇)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獨力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終于因為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于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適這樣評價張謇。
失敗的英雄,往往比勝利的英雄有著更豐厚的人生境遇和悲壯色彩,張謇的獨子張孝若對胡適“失敗的英雄”一評不但并不介懷,反倒深有同感,“你說我父為失敗的英雄,這話確當得很,就是我父本人也承認的。因為他生平志事沒有實現的,何止百分之八九十,只遺留了許多實地測驗的具體計劃。數十年來,他想辦地方普及教育和民兵制度,沒有成功;他想辦通海一帶大電力廠、大紡織印染廠,沒有成功;他想墾辟沿海幾百萬畝的荒田,沒有成功;他想疏治淮、運、江、湖、松、遼諸水道,沒有成功;他想實現棉鐵政策,改革鹽法,和劃一度量衡,沒有成功……沒有成功,不是失敗嗎?”
這話對了一半,有時候沒有成功,也并不完全是失敗。孫中山接見張孝若時曾題贈過一幅照片給張謇,他謙虛地說:“我是空忙。你父親在南通取得了實際的成績。”1937年,中華書局刊行的《中國百名人傳》中,起為黃帝,末乃張謇。
如果說城市也有血脈的話,那南通的血管深處,永遠活著一個張謇。這個城市里有個說法叫“一山一水一人”——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張謇。
在20世紀初的中國,南通仿佛是一個黃金城市。舉國動蕩,這個江蘇一隅的縣城卻在張謇的主持下建立了一個相當完善的城市系統。
張謇在20年間所參與的企事業數量高達180余家,囊括工業、墾牧、交通運輸、金融商貿、商會民團、文化教育和公益事業。當時的中國制度缺失,前途茫茫無著,張謇卻在南通建成了相當完備的經濟、文化、交通水利、醫療和慈善體系,并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社會井然有序,風氣也清明淳樸。許多社會學者被吸引,前往南通考察,南通因此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即使到現在,大多數南通人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生涯還都是在張謇創辦的學校里度過的;大多數南通人家都至少有一個親戚在張謇創辦的工廠里工作過;大多數南通人最常去的電影院是更俗劇場,張謇當年在這里接待歐陽予倩、梅蘭芳、袁克文……大多數南通人都在濠河岸邊的公園里散過步,曬過太陽,打過水漂,這個公園是張謇當年規劃的5個城市公園之一,公園里有座叫“濠陽小筑”的宅院,是張謇晚年的家。
大生二廠
大生一廠的鐘樓
當年張謇建的墾牧小學
張謇時代的南通
逃離官場的狀元
1853年7月1日(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張謇出生于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張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稱“四先生”。張家世代務農,直到張謇的父親張彭年時,才在務農之余兼營一個制糖的作坊。
張謇4歲時啟蒙,5歲入塾,聰慧過人,但是張家祖上三代沒有人獲得過功名,也就是所謂“冷籍”。當時科舉規定,“冷籍不得入試”。為了取得應試資格,張謇15歲時由他的一位老師宋琛安排,結識了如皋縣的張家。張家同意張謇冒充自家的子嗣報名獲得學籍。16歲,張謇考中了秀才。
但是從此如皋縣張家開始用冒名一事來要挾張謇,連續索要錢物,最后索性將張謇告上了公堂。這場訴訟延續數年,令張謇十分狼狽,家道也因此困頓。
從16歲中秀才到27歲之間,張謇每兩年就去江寧參加一次鄉試,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張謇隨吳長慶到了漢城,他所撰寫的政見和議論很快傳回北京,主張對外持強硬政策,引起了高層官員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緒的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