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芳:出版巨人的締造者
遙想當年珠玉琳瑯、群星璀璨的商務書叢,其水準之高、分量之重、品類之多、銷行之廣、受眾之繁、影響之大,都遠非今日之商務所能企及。此一時,彼一時,不禁令人橫生感慨:民營,為何有如許偉力?
北大的影響能達廟堂之高,而商務的影響則可屆江湖之遠
近百年來的讀書人,假如不知道商務印書館,那真好比京劇迷而不知道梅蘭芳一般的不可思議。你可以不知道《辭源》,不知道《四部叢刊》,不知道《萬有文庫》,不知道《叢書集成》,不知道《百衲本二十四史》,甚至沒在書店翻過《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也沒查過《現代漢語詞典》,但你不會連《新華字典》也沒見過吧?沒錯,它們全都是商務印書館這座百年文化老店的經典出品。然而,以上所舉的犖犖大端,又豈能道盡這個近代中國出版巨人的底蘊和榮光!
如果說,北京大學是提倡“德先生”和“賽先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那么,商務印書館無疑是近代中國文化傳播的搖籃和中心。
自夏瑞芳偕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等人于1897年創辦至今,伴隨著多災多難的中國,商務印書館雖歷盡風霜、飽經劫厄,因種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大損風華,但作為中國出版史上空前絕后的巨擘,它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是無論如何估量都不為過的。
創業
1897年2月,商務印書館誕生于上海江西路德昌里末弄3號的一個小作坊里,創始人是夏瑞芳和鮑咸恩。
夏瑞芳1871年生于江蘇青浦(今屬上海),11歲隨幫傭的母親到了上海,后在清心堂小學和清心書院讀書,期間信奉了基督教。18歲畢業后,他先在同仁醫院學護理,一年后進英文《文匯報》(The Shanghai Mercury)館學排字,后來又先后在英文《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捷報》(The China Gagette)做排字工人?!督輬蟆返挠偩庉婳' Shea脾氣暴躁,對華人頤指氣使,動輒呵斥。其時鮑咸恩也在《捷報》當排字工人,他和夏瑞芳是幼年的同學,又同是基督教友,關系頗睦。二人久被凌辱,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于是約了幾個朋友,商定一起出來打天下。他們在報館的印刷廠工作多年,熟諳此道,遂萌生了自辦印刷所的想法。
他們的創辦協議簽訂于1896年,原來擬定的資本金是4000元,每股500元,分8股。后來只募集到3750元,認股者分別是:沈伯芬2股,計洋1000元;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咸恩之弟)、徐桂生各1股,計洋各500元;高鳳池、張桂華、郁厚坤各半股,計洋各250元。用這3750元買來的幾臺簡陋的機器,1897年2月11日,中國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出版機構起航了。
既名“商務印書館”,原意也和今天多如牛毛的印務公司一樣,只是想接一些招牌、票據、賬簿、傳單之類的業務。但創業維艱,上海這個首屈一指的繁華商埠競爭尤其激烈,當時夏瑞芳“一身兼幾個職務,從總經理、校對、式老夫(收賬)、買辦、出店(供銷)為止,一個人都得做”。身體上的勞累不算什么,為難的是資金短絀,“臨時添辦些材料工具,如青鉛、連史紙等,往往欠賬”。然而,戮力同心總能克服一時的困難,這個小作坊漸漸地有了起色、上了正軌。
19世紀末勃興的思想文化觀念的革新浪潮也給商務印書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高鳳池的《本館創業史》說:“甲午失敗之后,痛定思痛,變法自強,廢科舉、興學校,差不多是朝野一致的主張。正是維新時代,小印書坊設得也很多,機會極好,所以說商務的成功半由人事半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