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大王:馬應彪和郭泉
先施、永安心照不宣地形成價格同盟,彼此帶旺生意,而且從不互挖墻角,絕不聘用對方辭退或辭職欲轉投的人。當然,暗里的爭斗只有業內人士,譬如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的人,才能說出一二。
先施、永安百貨不僅是一部商業史的開端,在某種意義上,消費的發達也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達。不管是新式旗袍還是中山裝,無不從這里走向大眾
2.5萬港元開辦香港先施百貨
1850年,上海麟瑞洋行的大班霍克等人疏通了一條用碎石覆蓋的小路,年輕人經常騎馬而過,被稱為“馬路”,或者由英文park lane直譯為“派克弄”。隨著英租界的擴張,它漸漸被稱為“大馬路”;12年后它隨跑馬廳延伸——這就是后來的“中華第一街”,上海南京路。
同一年,英國小船商托馬斯·阿·拉姆和朋友尼恩·克拉沃德在香港中環的海灘邊上租了一間簡易木屋,銷售當地獨一無二的英國貨及西餅,生意漸漸旺起來,名號叫蓮卡佛百貨公司。
24年后,14歲的馬應彪跟著堂兄在蓮卡佛西餐館前遲疑了一下,還是在華人熟食檔前買了一只糯米雞,大口吃起來。他們從中山縣沙涌村出發,想去遙遙萬里之外的澳洲“淘金”。
幾年后,馬應彪兄弟已在澳洲站穩腳跟。在這片英殖民地上他幾乎什么活都干過。大約1880年代初,馬應彪跟同鄉在悉尼創辦了永生公司,其實就是散在街頭的小蔬果檔。各自獨立經營,交出盈余的一部分存入公司。積累到一定程度,他們便開始經營澳洲與香港之間的蔬菜瓜果貿易。生意漸漸做大,永生擁有6艘海船往返于澳港之間,每周都有干鮮蔬果到岸。這時,中山縣竹秀園里村(與沙涌村一箭之遙)的郭樂也靠經營蔬果檔起家了,他最初的貨源從永生公司來。
其間,馬應彪多次到香港,他覺得這里華人多,緊挨廣東,發展勢頭比澳洲強。1934年,他從永生退股,背了一袋金粒重返香港——當年華僑賺了錢,在盛產黃金的澳洲都習慣買粗制的金粒——這是他20年的血汗錢。
當時的零售業,英人的蓮卡佛一枝獨秀。但缺憾是經銷的全是洋貨,顧客主要是洋人和富有華人,升斗小民不敢問津。而當時的華人店鋪,商品都沒有明碼標價,買賣雙方要很費一番口舌才能成交;且大多沒有專為顧客設置的柜臺貨架。
馬應彪認為可以模仿澳洲的商店,在香港開一家百貨店。他吸納了同鄉、澳洲及美國華僑、香港富商共11位股東的資金總計2.5萬港元,開辦了香港先施百貨。先施,取自英文sincere(誠摯的)之音譯。
馬應彪是先施首任司理(總經理)。他租好鋪面,裝修花去2萬元,剩下5000元只能進少量百貨,馬應彪的做法是:品種盡量多,數量可以少,一旦現金回流馬上補貨。這成為后來香港、上海先施百貨的經營方針,除了在非常時期,先施很少壓庫。
1900年,香港皇后大道中172號,香港先施百貨公司開業。商品不但標價出售,還聘用男女共25位店員,開創了女性站柜臺售貨的先例——這是馬應彪效仿澳洲英人商店的做法。先施的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