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餐廳接連倒閉,米其林這金字招牌不靈光了?
米其林評級固然是巨大的榮譽,但米其林餐廳就一定最好吃嗎?跳出米其林評級來看,當下高端餐飲也面臨著共同的難題。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米其林餐廳為什么不香了。
責任編輯:劉韻珊
(IC photo / 圖)
國內餐飲行業的高端細分市場正經歷震蕩。
近期,京城餐飲圈傳出令人唏噓的消息,幾家享有盛譽的米餐廳相繼宣布閉店,其中包括經營長達11年、連續3年榮獲北京米其林一星榮譽的Opera BOMBANA,以及擁有多個高端品牌的TIAGO集團旗下的餐廳。
米其林評級體系在餐飲業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它不僅是對餐廳品質的認可,也是一種文化符號,代表對餐飲藝術的極致追求,但有了米其林這塊“金字招牌”,餐廳就能免于倒閉嗎?
米其林評級有一定權威性
米其林評級體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0年,由米其林輪胎公司的創始人安德烈·米其林和埃德蒙·米其林兄弟創立。
他們發行了《米其林指南》,目的是促進汽車旅行,因為提高汽車使用率理論上會增加對輪胎的需求。這本指南起初提供一些實用信息,如地圖、加油站位置、旅館和餐館指南等,旨在幫助駕駛者規劃旅程。
隨著時間推移,指南的內容逐漸豐富并專注于餐飲評價。1926年,《米其林指南》開始使用星號系統來標記餐廳的優良程度,這標志著“米其林星級餐廳”的概念正式誕生。
一開始只有一顆星和兩顆星的評級,用于區分餐廳的優劣;到了1931年,米其林兄弟將評級體系擴展為三星級,以表彰那些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色的餐廳。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米其林評級體系已經成為全球餐飲界最具影響力的評價體系,并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成為指導旅行者和美食愛好者的重要參考。
米其林評級在2008年底進入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當時米其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