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園:“愛迪生”的中國遭遇
與其說是上海十里洋場的消費者不接受亞浦耳,不如說是大電料行根本不打算賣亞浦耳:“大英貨”、德國貨質量有保證,日本貨質劣但價廉,國貨可有競爭力乎?
一家伴有高風險的科技密集型工業企業,如何能在當時打開局面?
1882年7月26日,上海的傍晚有些不同。成百上千的市民,包括達官貴人,聚集在外灘,等待一個重要的時刻。
入夜,上海電氣公司開始供電,外灘、南京路和百老匯路(現大名路)三條主干道的35盞弧光燈照亮了漆黑的夜上海,民眾紛紛往前簇擁呼喊:“電燈!電燈!”
這是中國最早亮相的電燈之一,被滬上文人譽為“賽明月”,有用慣油燈的市民,伸出長長的旱煙桿,想在這洋把戲上點煙,惹得洋人哈哈大笑——上海當地官員遂將錯就錯,發出告示:“電燈有患,如有不測,焚屋傷人,無法可救。”
多年以后的《新民晚報》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說,租界大放光明,著實讓上海人心向往之。這其中就有一位在上海的寧波人,每每佇立于商店閃閃發亮的炭絲燈泡前發呆。1919年,這位名叫胡西園的年輕人行將大學畢業,是年的五四運動讓兒時的好奇增添了一份民族情愫——他決定將制造電燈泡作為自己的事業。
胡西園與夫人於森齡
農村包圍城市
1921年,胡西園從浙江高等工業學校畢業。從1911年算起,中國社會已經脫離中央集權政府整整10年,官僚主義束縛的削弱釋放了商人的活力,而歐洲列強忙于一戰也一度讓出了市場。1920年代的上海,《申報》與《新聞報》發行量之和迅速地逼近并且超過20萬,胡西園應該從兩大報上讀到了一大批實業家的創業故事。在1914到1920年間,榮氏兄弟一共開辦了8家新廠,有些廠的資金達到了150萬兩??雌饋?,中國的民營經濟正在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1921年4月4日,在胡西園簡陋的實驗室里,中國人自制的第一只電燈泡也亮了起來。初夏,他變賣了一部分家產,籌集到3萬元作為原始資本,在上海北福建路唐家弄242號開始了電燈泡的生產。創業的頭一年半幾乎是一次燒錢行動,除了祖傳房屋,胡西園的其他動產不動產悉數變賣?!栋雮€世紀前的一場電光源之戰》的作者徐鼎新說,由于資力薄弱,技術水平較低,中國的民族資本家在確定投資方向的時候,總是首先選擇資金投入少、產出見效快,并且在經營時能得輕車熟路之利便的工商企業,而決不會貿然把有限的資金投向那些伴有高風險的科技密集型的工業企業。胡西園的選擇,似乎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好在1922年11月,胡結識了開設小型電燈泡廠的德國人奧普,他托掮客出售了陳舊設備,又通過擔保從銀行借款,在接盤奧普的機器設備后,電燈泡的質量終于得到改善。
電燈泡品牌的命名過程反映了創業者矛盾的心理。其時,德國“亞司令”與荷蘭“飛利浦”為最受歡迎的品牌,胡西園曾嘗試以“神州”、“國光”作為廠名,均無法打開市場,于是決定取&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