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民營企業家的基因何在?
如果說清末民國的一流企業家是張謇、盧作孚等人,現在的一流企業家則是牟其中、任正非、王石、馬云等人,高下立判
如果說清末民國的一流企業家是張謇、盧作孚等人,現在的一流企業家則是牟其中、任正非、王石、馬云等人,高下立判
接連有清末民國時期的商人傳記問世,這不是十字軍朝圣,而是對中國特色的新教倫理精神的追尋。市場經濟發展30年之后遭遇瓶頸,需要尋找自己的精神軌跡。
2008年全球經濟巨變影響到的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民企,這些30年走在國企與外資夾縫中的企業,似乎一夜之間凋零過半。他們面對的不是短期困難,而是貨幣轉型與市場急劇縮小的雙重打擊。中國沿海出口企業面臨抉擇,是轉向內部市場拼死殺開一條血路,還是通過風險極大的海外并購尋找一條國際之路。
歷史何等相似。上世紀30年代,中國出現貨幣巨變。貨幣主義鼻祖弗里德曼在《貨幣的禍害》一書中有專節描述。20世紀30年代,白銀集團在美國大選中獲勝,其代表者——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實施了白銀購買計劃。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是彼時世界上惟一的實行銀本位制的大國,美國抬高白銀價格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流通貨幣不足造成經濟緊縮,政府放棄銀本位制代之以不兌現的紙幣,但戰爭發生、財政赤字與政府信用不足,使得貨幣發行陷入惡性通脹,集大成者就是40年代一堆廢紙的法幣。
不消說,當時百業凋敝,發展數十年的中國商業文化、商業基礎毀于一旦。那不是傳統商業文化的錯,而是商業文化的不幸,如果中國能夠獲得商業倫理與安定社會秩序的護航,中國的商業社會早已發展出一套成熟的體制。
傳統企業家基因
傳統企業家與當代企業家有不同的幸運與不幸。我們很難想象,在清末戰火頻仍之時,為何出現信用很好的票號錢莊?
這就是傳統企業家的幸運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