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夾縫中的奮斗
為了維護一個商人的利益,子產不惜得罪大國權臣,鄭國重商與護商的深厚傳統,顯然不是紙上空文,而是落到了實處。良好的政商關系,使得鄭國商人愿意在國家有難之時,不惜代價地站出來,這才有了弦高智退秦軍的千古佳話。反之,像商鞅變法后的秦國那樣輕商害商,那么,國家有難,商人縱使不敢幸災樂禍,但要讓他們共赴時艱,恐怕是癡人說夢。
責任編輯:楊嘉敏
公元前522年的一天,三十歲的孔子突然淚流滿面。在這個一直主張“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執中庸之道的哲人生命中,這是極為罕見的。
孔子的淚,為千里之外一個僅有一面之緣的人而流。此人姬姓,公孫氏,名僑,字子產,后世習慣稱他子產。
子產的身份,是鄭國執政,相當于其它諸侯的相國。是年,執政二十二年的子產去世,消息傳來,孔子悲不自禁,他流著淚感嘆說:“古之遺愛也?!薄褪抢^承了古代圣賢仁愛遺風的人啊。而在子產的祖國鄭國,鄭國人民“悲之如亡親戚”,“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子產死了,離我們去了,我們該怎么辦???
子產去世時,鄭國立國已經二百八十多年。盡管還要再等上近一百五十年鄭國才會滅亡;盡管在子產死后,托他改革之福,鄭國還能打敗咄咄逼人的強鄰韓國;但是,從更大的向度上說,子產之死,意味著鄭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奮斗,以及奮斗出的輝煌與中興,都已一去不復返。留給鄭國的,是不折不扣的垃圾時間……
鄭國車馬坑遺址博物館內仿制的馬車,博物館位于河南新鄭市。 視覺中國 圖
三公
我從渭南華州出發,沿連霍高速東行,趕往三百多公里外的滎陽。
華州是平原,滎陽以東也是平原,但華州和滎陽之間,除黃河兩岸狹長的河谷外,其余都是起起伏伏的山地。車窗左邊,黃河對岸,是中條山和太行山南段;車窗右邊,是伏牛山和熊耳山。紅艷的烈日下,遠近的山峰青翠寧靜,如一幅幅流動的油畫。
兩千多年前,那群為了躲避戰亂與殺戮的鄭國人,應該也是像我這樣,沿著黃河南岸相對平坦的谷地,自西向東,奔赴另一方可以歇腳的土地。
兩千多年后,在滎陽市區,檀山腳下,立著三尊異常顯眼的塑像。他們峨冠博帶,神情嚴肅,或拱手,或扶劍,或拈須。底座上,四個赭黃色大字:鄭氏三公。
鄭氏三公即鄭國的三位君主:鄭桓公、鄭武公和鄭莊公,他們代表了鄭國的濫觴、崛起和強盛。作為鄭國四百年歷史上最重要的三位國君,鄭國在夾縫中的奮斗與掙扎,就從他們開始。
鄭氏三公像 攝影 聶作平
鄭國的故事,得從一次閑聊說起。
那一天,姬友問史伯:王室多故,一旦有意外,我要怎么做才能保命?
史伯回答說,“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p>
這次談話,發生在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時期。其時,天下紛亂,王室衰微,幽王卻沉溺醇酒婦人?,F實的種種不堪,令姬友憂心如焚。他無力保全周朝的天下,他只想保全自己的宗族及國人。
因為,他除了是周王室的司徒,還是鄭國國君。
姬友,就是鄭氏三公中的鄭桓公。
姬友系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在分封制相當于基本國策的周朝,幾乎每一代周王上臺,都要對兄弟或子嗣進行分封——這也是周王室日益衰微的原因。不過,周宣王時代,周天子還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
周宣王把弟弟姬友封到了王畿附近一個叫棫林的地方,號鄭伯。棫林的地望,在今陜西渭南市華州區。哥哥周宣王時代和侄子周幽王時代,鄭桓公都因王室近親之故,在周朝擔任要職。然而,周幽王的胡作非為令他深感不安:周朝的滅亡,已經迫在眉睫了。
所以,他向史伯請教,一旦王室傾覆成為現實,他和他的鄭國怎么辦?
史伯建議,如果王室大亂,鄭桓公不妨前往洛河東面、黃河和濟水南面一帶生息。這一區域,在今天的洛陽與鄭州之間。
史伯分析說,那塊地屬于虢國和鄶國,而這兩個國家的國君都貪財好利,百姓并不擁護他們?,F在,你身為王室司徒,人民擁戴,你提出要到那個地方居住,虢國和鄶國國君看你在朝中輔佐天子,執掌大權,必然同意分一些地給你。你一旦移居過去,虢國人和鄶國人都將轉而投奔你。
鄭桓公恍然大悟,他立即向周幽王上奏,希望把他的封地,由棫林遷往雒東。周幽王同意了。虢國和鄶國兩國國君,果然如史伯預言的那樣,收受了鄭桓公的厚禮后,爽快地獻出十座城池,作為鄭國國土。于是,立國三十多年后,鄭國舉國東遷。
從鄭氏三公塑像南行約八、九公里,是一座名為京襄城遺址生態園的公園。園子里,殘留著一些高大的夯土城墻。這里,就是鄭國東遷后的第一座都城。后來,鄭都再遷滎陽東南方的新鄭,滎陽卻是鄭國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
鄭國青銅器蟠虺紋銅鼎(河南博物院館藏) 視覺中國 圖
盡管鄭桓公非常有先見之明地預感到了周幽王時代必將天下大亂,并為此做了充分準備。但是,他還是沒有預料到,大亂來得那么快,那么猛——申侯聯合犬戎入侵,周幽王和兒子被殺,鄭桓公也死于亂軍之中,為周王室殉了葬。
鄭桓公的未雨綢繆,“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编嵒腹篮?,其子立,即鄭武公。鄭武公與晉國、秦國一道,參與了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的行動。為此,周平王任命鄭武公為周王室的卿士。
周平王時期,天子管理的地盤雖較西周時小了許多,但仍相當于一個較大的諸侯國。尤其重要的是,周天子還擁有另一項巨大的隱形資產:天下共主的號召力。
鄭國國君家族出自王室,和周天子一樣,都是周文王的苗裔。按理,應是周禮的繼承者和倡導者,應當遵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原則。但是,從鄭武公到鄭莊公,他們的作為都遠離了周禮。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此時的鄭國寄人籬下,暫居在借來的十座城池里。一個國家既要生存,還要發展,鄭國只好用不名譽的手段做大做強。
首先被滅的是好心借城池給鄭桓公的虢國和鄶國。
鄶國,又作檜國或會國,妘姓,是周武王時期分封的一個子爵級的諸侯。其國土,在今河南新密市和滎陽市一帶。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檜國歷史其實更悠久,國人乃祝融后裔,早在夏朝時就建了國家,周武王只不過是再一次對其進行分封而已——十多年前的一次考古發掘,為這種說法提供了證據:在河南新密市古城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座龍山文化晚期的城址,上千米的城墻和兩座城門外,三面挖有壕溝,另一面則利用自然河流形成護城河。城內,發現了大型宮殿和公共建筑。這一遺址,被認為是檜國都城。
鄭武公偽造了一份盟書,把它寫在竹簡上。盟書內容,是鄶國的幾位重要大臣答應作鄭國內應,滅掉鄶國后,鄭國將重賞他們。
鄭武公令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