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能再走追隨式創新模式”,學者匯聚雄安議耐心資本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比直接配置資源或者吸引外部資源更加重要”。在王一鳴看來,地方政府可以在基礎研究投入、教育體系和人才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不一定要直接介入到具體的生產項目中。
培育耐心資本,政府應該盡可能多地創造需求,在破除政策堵點、兜牢底線的同時,“不要做更多的干預會更好”。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4年5月26日,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發展對話在雄安新區舉行。(南方周末記者杜寒三/圖)
“中國過去主要是跟著發達國家跑,技術的源頭在海外。創新以終端產品的集成創新為主,基礎研究、核心技術、原創能力相對薄弱?!?/p>
2024年5月26日,“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發展對話”在雄安新區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 ,在日益嚴峻的國際環境下,中國不能再走追隨式創新模式,必須有更多領域的原創。
王一鳴認為,中國應該從過去終端產品集成創新,轉向承載關鍵技術的中間平臺創新。
當天,與會專家學者就數字經濟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政府如何發揮作用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創新生態”比“創新資源”更重要
談到創新,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