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價格戰沒有贏家:“都是被裹挾著往前走”
“以價換量是之前的常規操作,歷來出版社也都會接受……賣掉不一定賺錢,但不賣掉肯定百分之百虧錢?!?br />
“最低價”已幾乎成為直播帶貨的標配,這對于傳統電商來說,壓力也很大。
責任編輯:李慕琰
5月下旬,京滬兩地56家出版社先后公開聲明,抵制京東618促銷方案。(視覺中國 圖)
從事出版行業近二十年,范明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促銷方案。
這份京東圖書618促銷活動方案提出,“全品種圖書要求各社以20-30折不等的價保政策參與5月19日至6月20日期間促銷力度最大的8天活動”。在范明看來,此次促銷方案范圍廣、折扣低,帶有強制意味。
5月下旬,針對這份促銷方案,京滬兩地56家出版社先后出具兩份聯合聲明告知函,告知函對象是江蘇圓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負責京東圖書的經營業務。告知函表示,不參與該公司單方面提出的618促銷活動,并且不承擔活動期間產生的任何返利費用。
上海46家出版單位以上海出版社經營管理協會的名義發出告知函,據了解,該協會成立于1986年,主要統籌協調上海市出版單位出版發行等經營業務。協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次聲明最初由部分會員單位提出,經過協會了解,所有會員單位一致同意共同參與,才有了這份告知函。
該工作人員表示,協會目前不再對外發聲,聯合聲明已表明他們的態度。從他個人的角度看,“這種三折是接近出版社成本線的促銷,簡直是瞎來”。
他強調,“出版社要有自己的擔當和作為……球拋出去了,出版社還是要接得住,要多發聲音?!倍?,光表態也許不夠,應真正落實到行為中,“出版社自己沒有主動行為的話,那靠誰來做呢?”
隨后,南方周末記者聯系京東集團,對方表示不便對外作公開回應。但相關工作人員稱,其采銷同事發的朋友圈“也是我們的心聲”。5月21日晚,京東圖書采銷員工魏超在朋友圈回應,“真心覺得自己很不容易,我只是想賣更便宜的圖書,更好的(地)讓利消費者;我只是想通過薄利多銷擴大銷量,給合作伙伴們創造收益;我只是想盡自己最大努力去促消費為社會創造價值……咋這么生氣呢,我做錯了啥?”
圖書銷售日漸依賴線上渠道的環境下,電商平臺希望低價引流,出版機構爭取以價換量,原是互利共贏的兩方,為何卻落得看似兩敗俱傷的結局?
“擊穿了行業的成本底線”
范明在一家出版社擔任發行部主任,他所在的出版社也參與了本次聯合聲明。
他介紹,以往出版社對促銷享有相對自主權,一般不會全品類參與,而是根據自身圖書的成本結構挑選愿意參加促銷的品種。通常,庫存多,或是部分需要營銷推廣的新書,可能會在合適的價保折扣范圍內參與促銷。如果某類圖書成本較高、有剛性需求,每年都有好幾萬的固定銷量,就沒有必要參與促銷。另外,促銷時長也可以自主選擇?;旧?,通過這種相對自主的方式,出版社和電商平臺能夠達成一定的合作平衡。
然而,此次京東促銷方案中二至三折的價保折扣,范明認為“擊穿了行業的成本底線”。
除去公版書等成本稍低的品類,通常圖書的版稅成本加印制成本可能占25%,其他如編校成本、倉儲物流、退貨損耗、管理成本等約占10%。范明算了一筆賬,基本上價保折扣要在三五折以上,出版社才能有盈利。
另外,一般出版社年底還需要根據自身銷售規模給電商平臺返利,通常為總共銷售碼洋的5%-10%,如果再加上這類二至三折的價保折扣,這意味著,“可能出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