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王倦:剝開《慶余年》第二季
“范閑的出現(身份)是兒子,但也是棋子,范閑的作用非常明顯,就是一塊磨刀石?!?/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劇中范閑與太子、眾朝臣。資料圖
時隔五年,劇集《慶余年》播出第二季。第一季的火爆提高了觀眾的期待值。
改編大熱作品,編劇會被冠上一種責任——“給書粉一個交代”。編劇王倦也一樣,在整個劇集的播出過程中,他需要和作品一起面對市場、面對觀眾。名字中的“倦”字何來?“真就隨便起的?!蓖蹙胄Φ?,“如果用真名寫戲,被人罵會被找到?!?/p>
王倦是理科生,早年學編程,工作之后跳到另外一個環境,走了設計的路。如今成為編劇,在王倦看來有難度,但是還好。這源于他從小對于文字的興趣。喜歡看各種書,自己也愛寫。真正接觸影視化,他要面對的工作是修改臺詞、鋪陳節奏、構建劇本……
理科思維給到他的優勢,大概就是人物在哪里出現,何時該有回應,每條線的發展節點是怎樣,無論如何錯綜復雜他都不會忘掉?!斑@不算邏輯,已經是一種本能了?!?/p>
《慶余年》原著中有很多名場面,在王倦看來,《慶余年》系列劇集真正的精彩之處不在那些武打、博弈甚至古今反差上,而是每個人物突然展現了各自隱藏那么久的另外一面時,“本質上還是人物狀態的變化”。
這一季,“找自己”
南方周末:《慶余年》第一季最后把主角范閑寫“死”,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王倦:因為第一季需要有個打點,這一打點也是想給觀眾留一個比較大的懸念。同時他的假死也算是把矛盾推到一個高點,這樣的話第一季還是比較完整的。
南方周末:原著將近400萬字,這個底料已經很豐厚了。在影視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出什么改動才能完成電視???
王倦:可以用滕梓荊這個人物來舉例。對這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