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躍”:從科技領航到制定規則
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在大眾想象中,科技總在天邊的山川湖海,實際上,在柴米油鹽、一日三餐,同樣凝聚著科技工作者的光與熱
中國人的感情,常常通過食物傳遞。當簡單的三餐端上餐桌,對自己、對親朋的愛與關心便開始流動。
當疲倦的時鐘指向夜晚8點,晚歸的上班族走進廚房,開始從冰箱里找回有煙火氣的生活。提前切好、冷藏的牛肉和蔬菜,時隔幾天,口感依然像剛買回來一樣新鮮。
小長假后風塵仆仆回到家的人,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尋找冰鎮飲料沖化旅程的辛勞。冰箱拉門上內嵌的智慧屏亮起提示,節前買來的牛奶還有兩天就要到保質期,或許此刻“不浪費”是更好的選擇。
冰箱,一直承載著中國人最重視的飲食文化,也折射著一個家庭的幸福光點。不同的是,在10年前,肉菜的新鮮需要通過頻繁消耗、采購來實現,而現在,家電行業日新月異,海爾冰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由一頓飯開始,海爾冰箱帶來了整個行業的顛覆性變革,在巨大的飛躍背后,科技創新的點滴星光匯聚成了千家萬戶幸福感的海洋。
不結“冰”的冰箱
人們曾經認為,從冰箱里拿出來的肉就是柴的,蔬菜兩天不吃就會蔫,于是每個家庭幾乎都默認,想吃到新鮮的食物就是應該每天去買,而大把扔掉蔫掉的菜則是廚房里必然會產生的消耗。
但在科研工作者看來,“默認”不代表“最好”。冰箱的保鮮時間能不能再久一點?海爾冰箱團隊持續思考這一問題。為此,海爾冰箱的科研人開始走進千家萬戶,觀察人們的生活習慣。
海爾冰箱保鮮工程師茍茜形容團隊是入戶“調研”,實際上這是相當復雜的工作,為了最大限度地貼近真實生活,團隊必須從采購環節就開始調研,全程跟蹤食材從菜市場到餐桌的過程。對一個家庭的觀察,往往就要花掉一整天時間。
用戶家中的海爾冰箱
在不同城市的調研結果,為工程師們出了個難題。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多樣,食材的多元化和飲食偏好的地域性決定了用戶的保鮮需求也相當復雜:廣東人愛囤煲湯的干貨,西北人對牛羊肉的口感要求極高,沿海地區人民的冰箱里魚蝦蟹是???,來自天南海北的水果各有各的存儲條件。
當瑤柱、茶葉、鮮魚和蔬菜同時出現在冰箱里,傳統的“一刀切”保鮮方式必然落伍于需求。海爾冰箱開始探索一種能夠同時提供多種存儲環境的技術手段——分儲保鮮。工程師們對超過3500多種食材做了分析,“每種食材要求不同的溫度、濕度,甚至同一種蔬菜在不同成熟度下要求的存儲溫度都不一樣,”茍茜說,“我們建立了專業的食材庫,把食材的特性和用戶的生活需求連接起來,指向了技術的開發方向?!?/span>
海爾冰箱保鮮工程師茍茜在實驗室
基于對干貨和濕貨存儲條件的分析,海爾冰箱率先推出了干濕分儲技術。濕區濕度保持在90%左右,果蔬放置一周還跟第一天一樣新鮮;干區的濕度控制在45%左右,干貨存儲長達9個月后,還能保持最初的營養含量。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技術也在持續迭代以應對市場的需要?!斑^去都覺得吃菜吃肉就行了,現在還要考慮營養和健康,這就引領我們順應用戶的需求去做針對性的開發?!?/span>
磁控冷鮮技術就是專門針對冷鮮肉而做的突破性創新。海爾冰箱團隊發現,六成以上的消費者會常態性采購冷鮮肉,因為營養含量更高,口感也更嫩,但過去的冷藏技術只能支持一兩天的存儲,一旦冷凍起來肉質就會變柴。
鮮肉為什么難保存?技術團隊研究發現,冷凍食材的口感下降是由于冰晶凍刺破了細胞,進而導致蛋白裂解、水分流失;而冷藏環境下微生物仍會滋生,導致食材腐敗。這意味著食材對溫度的要求介于兩者之間。
“要在傳統的冷藏和冷凍之間——也就是4℃和-18℃之間——控制溫度,既要溫度低,又要不結晶。我們探索了很多種物理技術,最終發現磁控是最佳的?!逼堒缃榻B,在磁控冷鮮技術下,冷鮮肉已經可以實現“紅嫩鮮香,十日如初”。
不過人們仍然有著長期冷凍肉類的需求。為了讓一個月的凍肉化開后仍然保持原汁原味,海爾冰箱還創新推出了底置恒溫保鮮科技,將制冷系統底置,冷風不直吹食材,避免肉質發白、發柴;而且冷凍室內的食材溫度波動可以控制在0.1℃以內,過去因溫度波動而造成的肉質表面結冰霜、餃子一煮就破等問題,在底置恒溫保鮮科技之下完全不會發生。
海爾冰箱中儲存的肉類
作為開發者,茍茜最欣慰的莫過于發現用戶的生活和認知因技術而改變。原本,食材每天都要采購,現在變成了每周;食物的存儲時長也被重新定義,有用戶買回一臺海爾全空間保鮮冰箱,發現西紅柿放進去一周還非常新鮮。當大量消費者來到賣場,開口就問“哪個是干濕分儲冰箱”,研發團隊確信,海爾冰箱的保鮮技術是真的做到了用戶心里。隨著技術不斷迭代,海爾冰箱推出了搭配精細化存儲格局的全空間保鮮冰箱,從蔬果、肉類到干貨,冰箱里各種類型的食材都能“適得其所”。
海爾冰箱中儲存的干貨
與保鮮技術共同成長迭代的三年間,茍茜覺得自己的思維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扭轉,那是一種從“技術思維”到“用戶思維”的改變。這也是所有海爾冰箱研發人的共同感受,他們不只追求技術的極致或精細,更深入思考“技術能夠給用戶什么樣的體驗”。單獨的數據和表象都不能支撐技術的發展,只有真的去了解用戶行為背后的驅動因素、找到根本原因,才能看到引領科技的前路。
“這是從‘術’向‘道’的轉變,”茍茜表示。這種轉變永遠是進行時,在有心人眼中,永遠還有用戶需求未被捕捉到。海爾冰箱一直提倡做“冰山式”的深度研發,常規能夠被看到的需求,只是水面上的1/4,“但我們永遠要看到水面以下的部分?!?/span>
用戶是唯一的標準
雖然海爾冰箱在保鮮技術上已經屢屢刷新用戶認知,但是從全行業的角度而言,“保鮮效果”依然不在規范標準之內。在2015年以前,國際上只有一套由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制定的性能標準,在這套幾乎由歐美專家決定的標準里,規定了冰箱的容積、耗電量、制冷和節能等等指標。
當年全球冰箱研究技術大多集中于性能上,但性能標準的最大問題在于離用戶太遠。海爾冰箱認為,一臺要在消費者家庭里工作十幾年甚至更久的冰箱,評價標準理應以它帶給用戶的價值為標桿。于是2014年,海爾冰箱團隊率先提出了以保鮮效果為核心、制定冰箱保鮮標準的提案。
提案提出之時,海爾冰箱已經進行了幾年的戰略轉型,以用戶為中心,并在轉型中明確:冰箱帶給用戶最大的價值,就是延長食品的存儲時間、保存食物的營養成分。此后數年的研發全部以食品為核心,陸續推出了干濕分儲、冷凍恒溫、底置恒溫和磁控冷鮮等全空間保鮮技術。
海爾冰箱保鮮技術研發經理姜波(右一)正與團隊討論
在海爾冰箱工作了近20年的保鮮技術研發經理姜波,也是IEC保鮮標準的推動人,在一系列搭載了保鮮技術的產品在市場上引發熱潮后,他深信保鮮才是消費者對冰箱的“剛需”,而海爾冰箱對此有充分的技術自信。然而,海爾冰箱的第一次IEC提案沒有獲得投票通過。
雖然遭遇滑鐵盧,但在這次會議上,海爾冰箱團隊的其中一個觀點卻得到了國際同行普遍認可,那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思路:無論建立什么樣的標準,用戶都應該是唯一的標準。
姜波堅信,保鮮是一條正確的路,“我們開發的技術能夠改善消費者的生活狀態,消費者對產品也非常認可,我們就要繼續堅持往下走?!弊鳛殚_拓者,海爾冰箱有實力也有責任去帶領整個行業走上這條道路。
之后,研發團隊用了一整年向各國專家傳達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保鮮理念,“全世界甚至歐美都不知道什么叫冰箱保鮮,我們就一點一點跟他們解釋,讓大家意識到,保鮮是非常有必要的?!币荒暌院?,海爾的保鮮標準提案終于獲得了全票通過,這是首次由中國家電企業主導提出的國際冰箱保鮮標準。
IEC冰箱保鮮國際標準立項發布會
提案通過只是第一步,距離標準落地仍有巨大的空間。當下回頭去看,盡管IEC保鮮標準由秉持著“以用戶為中心”戰略的海爾冰箱做成了,但僅靠一家企業單打獨斗也不可能實現。在海爾冰箱保鮮技術的持續突破中,諸多機構院校都注入了自己的知識能力。為了研究食品的營養成分和存儲時間,海爾冰箱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多家高校和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搭建了一整套食品保鮮領域的資源體系;全球權威的家電專家也和海爾冰箱組成了跨國團隊,不斷推動保鮮技術迭代創新,顛覆更多用戶的認知。
提案五年后,IEC保鮮標準終于落地,這背后有海爾冰箱的技術引領,有全國各行各業的共襄盛舉,也蘊含著全球化研發的精華。
“一流企業做標準”,但推動IEC標準建立的初衷,并非設立技術壁壘,海爾冰箱希望給生活帶來更多改變。當全球冰箱業都按照海爾冰箱牽頭的保鮮技術標準來做冰箱,保鮮已逐漸成為全球消費者的日?!皹伺洹?。
從跳出行業追逐性能的思維慣性,到跳出企業和國界,推廣用戶價值,海爾冰箱的科研工作者始終在跨越既有邊界,開創新想象。此時,新的技術革命和市場變化又向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時代,新技術可以在冰箱里發揮什么作用?
基于智慧的探索:未來已來
家電行業的用戶以“代”為計,每一代用戶的需求都有著濃厚的時代印記。當成長于智能化、數字化浪潮中的年輕人需要添置一臺冰箱,他們想要的顯然不僅是存儲食材而已。
事實上,海爾冰箱早在十年前就開始探索智能冰箱的發展方向,不過一個原則始終不變:智能如何發展,保鮮都是本源。經過十年蹚路,海爾冰箱在今年發布了全球首創的“全空間智慧保鮮艙”——沒有“冰”,也不是“箱”,卻實現了智能與保鮮的統一結合,為家庭生活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
全空間智慧保鮮艙顯示屏
一個最常見的智慧保鮮場景是杜絕食物“串味”。全空間智慧保鮮艙內部加載了氣味傳感器,能夠感知艙內食材的異味,將信息傳遞到主控板上。接下來才是智慧保鮮的巨大突破:智能凈化系統內置的算法將對異味進行分析,并啟動殺菌程序?!癆I智凈可以實現自我感知識別、分析決策,然后執行,”海爾智能冰箱企劃總監吳國章介紹,“用戶將很直觀地感受到冰箱里沒有異味?!?/span>
由于生活越來越便利,當代年輕人下單購物的方式越來越便捷,但走進廚房的頻率卻越來越低了,買回來的食物隨便往格子里一塞,被遺忘在冰箱里的過期食品長年累月地躺在冰箱角落。吳國章曾見過一個家庭的冰箱,“冷凍抽屜底部有一盒包裝很好的肉,已經過期兩年?!?/span>
全空間智慧保鮮艙實現的“智慧存儲”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用戶可以用語音向冰箱發出指令,把食材的日期打印成標簽,用來貼在包裝袋上,日期信息則自動同步到手機App的食材管理工具,并在冰箱大屏上顯示提醒。海爾冰箱中的人工智能與其說是數字化工具,“更像是廚房里的管家,還兼備了營養師的功能”。比如,當用戶問冰箱有沒有西紅柿,全空間智慧保鮮艙不但能夠回答有幾個,還可以給出西紅柿炒雞蛋做法之類的關聯信息。
當然,冰箱與用戶之間的智慧交互遠不止于問答,甚至能提供主動式的服務,譬如每天早上第一次打開冰箱時響起的天氣預報和飲食常識。
吳國章正在查看產品
無論標簽打印還是語音交互,一切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運用都是以保鮮技術為基座,為用戶提供便利化和人性化操作。智慧的加載不僅為用戶帶來了食材上的健康、身體上的健康,還促進了家庭關系的健康。
吳國章曾見過一段視頻:一位海爾冰箱用戶把冰箱放在餐廳里,一邊用大屏聽音樂,一邊喝下午茶。這讓吳國章覺得,其實一臺冰箱也可以和用戶實現“情感上的交互”,人工智能對生活的改變,絕不只是科技感而已。
智能冰箱仍有相當廣闊的空間等著技術人員去探索,不變的是,前進的步伐始終朝向用戶的需求。海爾冰箱已經看到了智能家居時代一項相當急迫的需求,即智能家電的跨品牌互聯。吳國章認為,未來不同品牌的家電一定可以通過底層協議實現互通,海爾冰箱也正在與同行一起推動類似協議的落地實行,致力于解決智能家電的共性痛點,回應用戶的呼聲。
“因為用戶是真正的領導者?!眳菄抡f。
吳國章在觀看海爾冰箱歷史資料
1984年,青島的一家電冰箱生產工廠從瀕臨倒閉的危機中掙扎出來,以高質量的產品和家喻戶曉的品牌形象沖進經濟騰飛的大潮。經過數代人對用戶價值的堅守,和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今天的海爾冰箱,不僅是中國家電行業的代表品牌,更成為了全球白色家電的領軍者。
在中國,還有更多科研工作者為人間摘星。南方周末企業科創數據庫顯示,A股4898家上市公司的2023年年報中,合計披露了研發人員3334231人。當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心系用戶,走進千家萬戶的,又何止是產品本身?當人們將智慧的光熱凝聚在其中,機器不再只是機器,而是點燃新生活方式的引線。
科技之“躍”,終將為行業帶來創新生態,也將為千家萬戶帶來充滿“新鮮”感的美好生活??萍颊樟辽?,創新點亮未來。
網絡編輯:kuangyx